首页 中国 唐朝

王缙的寿命与生平:唐代宰相的八十年人生

作者:Marshall2025-07-04      来源:爱上历史

王缙(702年-781年),字夏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王维之弟。他官至宰相,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是唐代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然而,其生平常被兄长王维的文学成就掩盖,就连他的寿命——八十岁高龄,也鲜为人知。本文基于《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解析这位宰相的传奇人生。

一、生卒年考证:虚岁八十的唐代长寿宰相

1. 生卒年的文献依据

《旧唐书·王缙传》:明确记载王缙“终于太子少师、东京留守,年八十”。

《新唐书·王缙传》:同样称其“年八十”。

现代研究:学者根据王缙墓志铭及唐代年龄计算习惯(虚岁),推定其生于长安二年(702年),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享年虚岁八十,实岁七十九。

2. 唐代年龄计算的特殊性

唐代以虚岁计龄,婴儿出生即算一岁,此后每逢新年增一岁。因此,王缙702年出生,781年去世,虚岁为80岁(781-702+1=80),实岁为79岁。这一计算方式在唐代极为普遍,如王维享年六十岁(701年-761年),虚岁即六十。

二、生平背景:名门之后的仕途起点

1. 家庭与早年

门第显赫:王缙出身太原王氏,祖父王虬、父亲王处廉均为官宦,母亲崔氏为博陵名门。

兄长王维:王缙与王维自幼以文藻著称,王维曾言“吾与弟缙,俱有俊才”。

科举入仕:王缙十八岁中进士,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登贤良方正科,初授栎阳尉,后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2. 安史之乱中的抉择

投奔肃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缙从京师潜赴灵武(肃宗行在),被擢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辅政功绩: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主张招抚河北叛军,与郭子仪等将领协作,稳定唐廷局势。

三、仕途沉浮:从宰相到贬谪的波折

1. 权力巅峰与争议

代宗时期:王缙在代宗朝继续任相,主张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但因军事失利被贬为括州刺史。

复出与再贬:大历十四年(779年),德宗即位后召其回京,任太子少师,但因与权臣元载勾结,次年再次被贬为汴州刺史。

2. 晚年归隐

退休生活:王缙晚年退居洛阳,潜心佛学,与兄长王维一样崇信佛教,曾捐资修建龙门香山寺。

去世情形:建中二年(781年),王缙病逝于洛阳私第,德宗追赠太傅,谥号“文宪”。

四、与王维的兄弟情:文学与信仰的共鸣

1. 兄弟互助

经济支持:王维早年隐居终南,王缙以俸禄资助其生活,使其能专注诗画。

仕途牵连:安史之乱中,王维被迫任伪职,王缙冒死向肃宗求情,终使兄长免罪。

2. 信仰共鸣

共崇佛法:兄弟二人均笃信佛教,王维号“摩诘居士”,王缙则常与高僧论道,推动唐代佛教发展。

诗文唱和:现存王缙诗作仅《九日作》等数首,风格清简,受兄长影响明显,但文学成就远不及王维。

五、历史评价:长寿背后的政治遗产

1. 当代评价

肃宗赞誉:称其“忠贞亮直,屡历艰危,而志气不衰”。

德宗追思:贬谪后仍念其旧功,称“缙,宰相子,早登台阁,亦有才略”。

2. 后世争议

政绩与过失:学者肯定其平定安史之乱的贡献,但批评其依附权臣元载,导致朝政腐败。

文学地位:虽诗名不显,但《旧唐书》将其与王维并称“二王”,认可其文化影响力。

王维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一场改变唐代政局的冤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