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有一位以忠直、清廉著称的名臣——董允。他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蜀汉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蜀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是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董允自幼受到父亲严格的管教,年少时便与费祎等同龄人以才德闻名。刘备称汉中王,立刘禅为太子,选取董允、费祎等为太子舍人,希望以他们的才学和品格影响刘禅。
仕途生涯与重要贡献
初入仕途,担任要职
刘备册立太子刘禅后,董允先后担任太子洗马、黄门侍郎等职。刘禅即位后,董允继续得到重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举荐董允,认为他“良实,志虑忠纯”,于是任命他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此后,董允成为蜀汉宫廷事务的主要负责人,承担起匡正君主、维护宫廷秩序的重任。
匡正君主,严守礼制
董允在任上,始终秉持公正之心,尽一切努力匡正和补救后主刘禅的过失。刘禅不顾蜀汉偏安一隅、创业艰难,一心贪图享乐,常想外出游玩,扩充宫廷乐舞班子,董允一一抵制。刘禅不时想要多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更是据理力争。他以古代帝王的后妃不得超过12个为据,指出刘禅不该再增加嫔妃。刘禅渐渐长大后,开始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花言巧语、逢迎谄媚刘禅,妄图擅权专政。董允守正不阿,常常严正劝谏刘禅不要“亲小人,远贤臣”,同时严厉训斥黄皓,使得黄皓心中畏惧,在董允在世时始终不敢嚣张。
辅佐朝政,廉洁奉公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年),他兼任尚书令,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参与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当时,尚书令需要处理的政务繁多,董允最初也像费祎任尚书令时那样劳逸兼顾,但十来天后政事就积压了许多,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才干不如费祎。尽管如此,董允依然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为蜀汉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董允官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品质。他谦和待人,礼贤下士。有一次,他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相约外出游宴,当车马准备好正要启行时,郎中董恢正好到他府上拜望。董恢年轻官小,看到董允因为自己而出不了门,便犹豫着要告别离去。董允诚恳地挽留他,说道:“本来我们郊游,是约些兴趣相投者闲谈而已,现在您亲自来拜望我,您我正该好好叙谈久别之情;放弃与您叙谈的良机而去游宴,这怎么行呢?”一面说着,一面命人卸下车马。费祎和胡济尊重董允这种礼贤下士的作法,也取消了游宴之行。
鉴于董允的政绩显著,蒋琬由尚书令兼领益州刺史后,曾上表建议将尚书令一职让与董允,称赞他主掌宫廷多年,扶助王室,理应晋级、赐爵、封地。但董允却执意推辞不受。后来,据说有一次刘禅采纳了一位官员的建议,悄悄地把整个分水镇划在董允的名下,作为他及其子子孙孙的享用之地。董允听说此事之后,一面上书刘禅,坚决不受,一面骑着马不分昼夜赶回分水镇,烧掉地契,将分到的田土一一退回给乡民。
人物评价与后世影响
历史评价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评价董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尚书令蒋琬称赞他“内侍历年,翼赞王室”。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秉心公亮”“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裴松之评价他“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常璩称“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后世纪念
董允去世后,千百年来,蜀地百姓对他的追悼缅怀未曾断缺。在今天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董允坝留有董允墓。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9年),知州阮时升曾修缮董允的坟墓,并写下诗词称赞他的功绩。清代乾隆年间,在泸县嘉明的一方摩崖石刻上刻有“蜀汉尚书令董允故里”九个大楷字。1988年2月1日,“蜀汉尚书令董允故里”被泸县人民政府认可,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泸县嘉明镇政府为开发旅游,在离政府约两三里远的狮子村修建了董允广场,广场内有丹霞石董允全身雕塑一尊。
董允以其忠直匡主、清廉守正的品质,成为了三国时期蜀汉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