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飞之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要是历数三国期间死得窝囊的将领,张飞肯定是其中的一员。张飞身为刘备手下的大将,声望稍微次于关羽,深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最后没有能够战死沙场。他甚至也没有能够得到善终,而是死在了自己的部下之手,这实在是够窝囊了。那么,张飞为何会遭到这种下场呢?
一、历史上的张飞之死。
早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出兵时就把徐州交给张飞镇守。虽然徐州被吕布袭击夺走,我们从这里也能看到刘备对张飞的信任,也能够看到张飞并非是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介鲁莽武夫。
在战场上,张飞也是武力超群的将领。他最出名的一战就是在长坂坡,当时的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为刘备断后。张飞挺身而出,拆断桥梁,站在河岸上,瞪着眼睛横着长矛对曹操的追兵说,我就是张翼德,可以来和我决一死战。曹军的追兵没有人胆敢上前。这样,刘备才逃脱一劫。因为张飞在战场上的表现,其他势力的人都把他和关羽相提并论,说他们是熊虎之将,万人之敌。
如果用历史上的评价就是咎由自取。在《三国志》中说张飞遇难的原因是,“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其实张飞的这个毛病刘备也早就看出来了。刘备也劝告过张飞,说他“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可是张飞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
后来果不其然,在刘备准备讨伐东吴之前,张飞的部下张达、范强杀了张飞,并且拿着张飞的首级,顺流而下去投奔孙权了。刘备在得知张飞的部下都督有表章上奏自己,就叹了一口气说,“噫,飞死矣。”可见,刘备对张飞的下场也是早有心理准备。
二、《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把这些史书中的记载形象化了。作者在书中,先是写了张飞对关羽的思念,接着又写了他为了排解忧愁,喝酒使性,鞭挞士卒,甚至多有打死的。在决定出兵的时候,他让军中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但是他的帐下的末将张达、范疆说难以办到,请求宽限的时候,遭到了张飞的毒打,然后让他们必须来日制办完毕,否则斩首。张达、范疆无奈,在计议之后,决定杀了张飞投奔东吴。于是当天晚上,张达、范疆进入张飞的营帐,趁着张飞喝醉酒熟睡之机,刺杀了张飞,并割下首级,顺流而下逃往东吴。
《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小说,里面的很多情节来自于作者的杜撰。但是,作者最出色的地方就是,他把所有的情节都写得合情合理,让大家感到现实是可能会发生这些情况的。仅仅从这段张飞之死的章节,就有很多地方耐人寻味。
首先是张飞让制办白衣白甲这件事,他让大家三天内完成,这个时限是不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如果大家办不到,张飞的将令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说,张飞虽然在演义中是个粗人的形象,但是他作为一军的统帅,做事是不会意气用事的。因此说,三天内是应该能够制办齐白衣白甲的。
其次,如果张飞下的制办白衣白甲的任务完不成,那么为何大家都不向张飞报告,反倒是张飞帐下等级最低的张达、范疆来向张飞报告,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其他将领都能完成张飞的命令,只有张达、范疆办不到。另一种可能是,张达、范疆两人认为自己向张飞进言可以有效果,因此才越众而出,为大家仗义执言。
如果从这两个可能性进行探讨,我们就能够看到张达、范疆的真面目了,这两人是张飞宠信的两个小人。这两人是应该属于刘备所说的健儿,他们胆敢刺杀张飞,说明这两人是有勇力的人。但是这两人除此之外,总的能力并不高,因此在张飞的帐下等级最低。不过虽然如此,张飞依然对他们信任有加。这从他们敢于越众报告,还有能够随意出入张飞营帐看出来的。这是因为张飞对他们冲锋陷阵的能力还是欣赏的。
结果在这次制办白衣白甲的事情上,两人的真实能力就暴露了出来。别人都能够办得到的事,就仅仅他们两人办不到。这两人经过一天的奔波,也无法按照张飞的时限完成任务。这中间就又暴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他们?其他人都能完成任务,为什么大家对他们都不帮一把。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想到这两人平日里依仗张飞的势力,飞扬跋扈的样子。在他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大家看笑话还来不及,谁会理睬他们。
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当众向张飞请求宽限。但是张飞就算是再是个粗人,也能够看出这中间的道道。张达、范疆当众请求宽限,还有讨好大家,为民请命的意味在其中。可是他们遇上了张飞这种暴躁成性的上司,不但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还给了他们一顿暴打,还威胁要杀他们的头。
至此,张达范疆就被逼进了绝境。制办白衣白甲,他们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本事。请大家帮忙,平日里人缘太坏,也没有人会帮他们。最后,像所有的小人一样,他们把仇恨集中到了提拔重用他们的上司张飞的身上。于是,他们利用自己能够随意进出张飞营帐的特权,刺杀了张飞。而且他们还想在东吴得到好处,携带着张飞的首级逃往东吴。
三、张飞之死给我们的教益。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三国演义》里,对张飞的死因都很肯定,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部下不体恤,结果遭到了部下的报复而被杀。可是这件事如果仔细品味一下,还是让人感到耐人寻味的。那就是张飞的死,究竟背后包含着哪些让人应该汲取的教训呢?
首先,张飞之死是可以避免的。
大家对张飞的死感到惋惜,那是因为他的死实在是出人意料。他是在绝不可能被杀的地方,被绝不可能的人所杀。他是死在自己的大军之中,死在自己的营帐之中。而凶手是他手下的将领,是能够自由进出他的营帐的亲信。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张飞听从了刘备的劝告,如果张飞向关羽学习,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如果张飞不去饮酒误事,如果张飞对自己的军队管理严格,不允许有人违反军纪进入自己的营帐,那么张飞的悲剧就不会上演。可是,这一悲剧终究发生了。因此,张飞的死,各个方面都是有责任的。
其次,作为领导,不能感情用事。
刘备对张飞的缺点十分清楚,可是他对张飞约束不严,造成了张飞的悲剧。而张飞对自己的部下毫不体恤,任意鞭挞惩罚,更是他取祸的根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领导的为官之道。
刘备与张飞和关羽在事业初创的时候,就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他对张飞的感情很深,爱护有加。在刘备的事业中,张飞出了大力。在刘备对下属赏赐的时候,张飞的赏赐都是和关羽、诸葛亮等人都是头等的。可是,这些爱护并不是真正的爱护。
刘备已经知道张飞的毛病,可是只是对张飞规劝就了事,而不是想办法去让张飞改掉它。即便是对张飞的规劝没有效果,刘备也应该想办法来对张飞进行约束。这样在表面上看,就算是对张飞有些不公,也比让他丧失了性命好。刘备对张飞的态度,证明了那句话,宽是害,严是爱。
而张飞对于手下,他的态度则是和刘备对他完全不同的。张飞对手下可以用严酷来形容。他随意刑罚手下,不管部下的死活。他自认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任意处置部下,而部下则对他的处置都要心服口服。他鞭挞部下,还把部下放在身边,就是这样的心理。但是他不知道古人有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张飞最终没有料到,他还是死在了部下的手中。
第三,性格决定命运,为人不可不慎。
张飞的死,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说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其实这只是他的表象。其实,张飞并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也是有着政治观念的人。他的爱敬君子,是有着目的性的。
我们可以看到,张飞爱敬的诸葛亮、徐庶和刘巴等人,都是刘备器重的人。而张飞的地位,是武将中仅次于关羽之下的。关羽在荆州独当一面,而张飞则担任司隶校尉,掌管着益州的兵权。张飞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没有关羽那样文武全才的能力,这才亲近拉拢这些君子,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张飞对君子的爱敬是真诚的,他对小人的不恤也是真诚的。一个对上恭敬的人,一般都会对下狠,这就是张飞的真实面貌。因此,在和平的时期,这些矛盾还可以掩盖,当有了适当的机会,这些矛盾就爆发出来,要了张飞的性命。
第四,要远离小人。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只为自己打算。他对于自己的主人,并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在得到利益的时候,他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当遭到失落的时候,他们反目成仇,不择手段。张飞如果不是亲近张达、范疆这样的小人,就不会使得自己丧命在他们的手中,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反观关羽,当年关羽在荆州之战中,他的大军瓦解。在大军纷纷逃散的时候,也没有人想到,去取关羽的首级向东吴邀功请赏。因为关羽平日里善待士卒,所以他的部下因为家眷落入东吴之手,不得不离去的时候,谁都没有动害他的念头。如果张飞能够学到关羽的一半,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结语:
张飞作为刘备手下的大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会命丧在自己的部下之手。他的死,使得刘备的事业遭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张飞的死,使得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去了可以扭转战局的战将。后来有人说,张飞既死,刘备的兵马就不必出动了。
张飞的死,其原因牵扯到了多个原因。如果这些原因能够有一个不存在,张飞就不会这样死去。这其中包括刘备的管教、张飞的性格、制度的建设、用人的考量等等。张飞的死,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教益。我们汲取这些教益,才会在自己的事业上成功迈进,不重蹈张飞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