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并称“三苏”,共同书写了北宋文坛的辉煌篇章。
文学成就斐然,政论史论独树一帜
苏辙自幼受父亲苏洵的悉心教导,又深受兄长苏轼的影响,文学造诣深厚。他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文章风格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曾赞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足见其文学魅力。
在政论方面,苏辙纵谈天下大事,针砭时弊,见解独到。如《新论》(上)中,他直言“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深刻剖析了当时政局的弊端。在史论方面,他更是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其代表作《六国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六国论》是苏辙对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失败原因的深刻剖析。文章通过对六国地缘政治的深入分析,指出六国之间缺乏真正的团结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对秦国强权的轻视,导致了最终的灭亡。苏辙认为,六国的失败并非因为弱小,而是因为它们的强大导致了轻敌和缺乏谋略。他强调,六国若欲合纵抗秦,必先与韩、魏建立友好关系,而后可赂以重宝,约以重言,质以重人,与燕、赵结盟,共同对抗秦国。这种见解新颖独特,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位列宰执显忠诚
苏辙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与起伏。嘉祐二年(1057年),他与兄长苏轼同登进士科,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然而,在宋神宗时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历职地方,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
宋哲宗即位后,苏辙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成为北宋朝廷的重要支柱。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他遭贬知汝州,连谪数处,仕途坎坷。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原则,不随波逐流。
宰相蔡京掌权时,苏辙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他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文学和政治理想。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以表彰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卓越贡献。
家族传承显赫,后世敬仰追思
苏辙出身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散文家,兄长苏轼更是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他们三人合称“三苏”,共同开创了北宋文学的新篇章。苏辙的家族传承显赫,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辙的后代也多有才俊之士。他的儿子苏迟、苏适、苏逊均有所成,孙子苏简、苏籀等也在文学和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们继承了苏辙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为北宋乃至后世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