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朝堂局势复杂多变,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而苏良嗣当众掌掴薛怀义这一事件,成为当时朝堂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令人不禁好奇苏良嗣为何有如此胆量。这背后涉及到多重因素,包括苏良嗣自身的地位与性格、薛怀义的跋扈行径以及武则天的政治考量。
苏良嗣的显赫地位与刚正品格
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是唐朝开国功臣苏世长之子。他早年以门荫入仕,凭借自身能力在仕途上一路攀升,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等重要职务。武则天临朝后,苏良嗣更是拜相,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之一。
苏良嗣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始终遵循法度。他这种刚正的品格在朝堂上人尽皆知。例如,在唐高宗时期,高宗派宦官到长江沿岸采办奇异竹木,打算移植到御苑中,然而宦官们却借此机会骚扰沿途百姓。苏良嗣得知后,认为此举劳民伤财,违背了圣人爱护百姓的本意,于是上书谏言。唐高宗听后,不仅没有怪罪他,还抚慰苏良嗣,并让他将竹子全部投入江中。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苏良嗣的正直和他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也让他在朝堂上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薛怀义的嚣张跋扈与民怨沸腾
薛怀义本名冯小宝,是洛阳城中的一个市井小民,以贩卖药材为生。他凭借魁梧的身材和一表人才的外貌,得到千金公主的推荐,成为武则天的首任男宠。武则天对他宠爱有加,不仅令他改名薛怀义,还让他入籍薛氏宗族,并命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以叔父之礼事之。为了方便与薛怀义交往,武则天还让他削发为僧,并让他监修白马寺和明堂。
在武则天的宠爱下,薛怀义逐渐自我膨胀,变得嚣张跋扈。他出入招摇,带着十多个宦官,乘坐着御马拉的马车,在洛阳城中横冲直撞。路上的行人若有避让不及的,他就会把人拉上车去,打得头破血流再扔下来。遇到道士,他一定会赶上前去殴打,并剃光对方的头发,以示侮辱。此外,薛怀义还结纳了许多市井无赖,给他们剃度并收他们为徒,这些徒弟们在洛阳城中胡作非为,百姓们慑于薛怀义的声势,敢怒而不敢言。
薛怀义的种种恶行引起了朝堂和民间的极大不满。御史冯思勖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让人抓了好几个薛怀义的徒弟,对他们治之以罪。薛怀义受此奇耻大辱,就跑到武则天那里哭诉,但武则天并没有为他出头。薛怀义的嚣张跋扈不仅损害了朝廷的形象,也让百姓对朝廷的统治产生了不满情绪,这使得他在朝堂上树敌众多,成为了众矢之的。
武则天的政治考量与对苏良嗣的维护
武则天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的统治者,她深知权力平衡的重要性。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良嗣作为朝廷的重臣,代表着士大夫集团和朝廷的正义力量。而薛怀义虽然受到她的宠爱,但他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公愤,如果武则天为了薛怀义而惩罚苏良嗣,势必会引起朝廷大臣们的不满,动摇她的统治基础。
当薛怀义向武则天哭诉自己被苏良嗣打的事情时,武则天并没有偏袒他,而是告诫他说:“阿师以后就从北门出入吧!南门那里是宰相出入之处,就不要去冒犯了吧!”武则天的这一态度,既体现了她对苏良嗣的维护,也表明了她不会为了一个男宠而破坏朝廷的秩序和平衡。她明白,作为一个君主,必须公私分明,不能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影响国家的治理。
此外,苏良嗣在朝廷中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支持。他是昔日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苏世长的儿子,苏世长人缘极好,虽然已经死去多年,但人气依旧很高,是士大夫集团的偶像,他的儿子自然很受关照,有很多大臣们支持撑腰。而且苏良嗣本人能力出众,他在担任洛州长史时,因连襟贪赃受到连累,被贬为冀州刺史,妻妹前去道歉,苏良嗣毫无愠色,道:“官职调动乃是常事,我不知道你们连累了我什么。”这种大度和气量也让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支持。
苏良嗣敢打薛怀义,是他自身显赫的地位、刚正的品格,薛怀义的嚣张跋扈以及武则天的政治考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苏良嗣的勇气和正义,也反映了武则天时期朝堂政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