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如此评价了《山海经》中出现的异兽。据传,《山海经》所记载的是大禹、伯益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动物,应该是上古时期存在过的。
不过,因为书中记载的一些异兽太过神奇,后人多认为它们都是杜撰出来的。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答案是:有!下面就来说说这些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兕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兕,在古代被人视为瑞兽之一,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身形壮大如牛,通体呈现出黝黑色,头部长有巨角,这种生物实际上就是犀牛,而在我国古代时期犀牛仍是大量存在的,只不过在近代时期被人大肆捕杀才灭绝了。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为濒危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犀牛多独居,个体之间很少接触,只有白犀牛以约10只的数目群居。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雄犀牛,或带领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气比较坏者,会主动攻击任何陌生的气味或声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荆棘中也可达到45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没有击中目标时,转身的速度也很快。
犀牛一头成年雄犀牛占有大约十平方公里的领地,它经常在领地内巡逻,以防外来者侵扰。但这些雄犀牛通常允许雌犀牛和小犀牛穿过自己的领地。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几块被犀牛割据的领地,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水觅食。一头白犀牛一年能排粪便三十吨左右。犀牛的许多粪便,排在它的领土周围,有些边界的粪堆大约有4.5米宽,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粪便积的更多。
打滚对犀牛来说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滚里是一种不让蚊虫叮咬的有效办法。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凉爽。
牛椋鸟经常与犀牛为伴。对于牛椋鸟来说,犀牛是一张会自行移动的宴席桌,因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许多味道鲜美的虱子,足够让它饱餐一顿。而对于犀牛来说,牛椋鸟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在出现危险时,还可以向它报警。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狮、虎等有时偷猎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类外是没有敌人的。
犀牛都是草食动物。尽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为食,但它们的饮食方法却大相径庭。白犀牛的上唇很宽,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较突出,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齿咬断。正是由于这两种犀牛的饮食方法有区别,它们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印度犀牛除了以草为主食,还吃一些水果、树叶、树枝和稻米。爪哇犀牛吃小树苗,矮灌木和水果。苏门答拉犀牛主要在晚间进食,它们吃藤条、嫩枝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