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历史上韦氏能成为皇太后与苏颂有何关系?发生了什么?

作者:Marshall2022-01-08      来源:爱上历史

显仁皇后韦氏(1080年-1159年),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之母。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从侍女成长为皇太后,这是大部分人想都不敢想的,然而北宋的一个女子却做到了。

她的传奇人生,背后有一个推手叫苏颂,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宰相。而这名侍女原本是要侍寝宰相的,却发生了一件意外,让宰相苏颂认为她可以大有所为,还想方设法献给皇上。

果不其然36年之后,该女子成为了皇太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贵人苏颂

北宋中期的宰相苏颂,一直以勤政爱民著称,他经历了5个朝代的变更,但每个朝代都官居要职,不得不说是个很有能耐的人。

在官场的这50年里,苏颂很会笼络人心,每当关键的时刻,都有智慧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不但如此,他还爱好天文和药物学。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就是他制造的。这个仪器不但可以观测天象,还可以做演示,甚至可以报时,在北宋年间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

而在药物学方面,他写过一本《图经本草》。里面记载了当时最全的药物,后来李时珍也曾经读过这本书,并且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朝廷非常器重苏颂,他年事已高,多次想要回乡养老,都被朝廷拒绝了。最后在苏颂一再的坚持下,朝廷才让他还乡。

朝廷为了照顾他,派去了一个侍女韦氏,这个侍女有几分姿色,本来想为苏颂侍寝,但是却突发了一个小情况,由于韦氏见到朝廷大官太过紧张,竟然在床上画了一幅地图。

本来出了这样的事情,这名女子一定会被责怪,但是苏颂并没有怪她。多年的官场经验,已经让苏颂变得十分宽容。

他看出女子对他的疏离感,又觉得这名女子的姿色,不会只是简单做个侍女,于是便说不需要女子再侍寝了,而是要把她送进京城。

听到苏颂的安排,众人都觉得奇怪。苏颂却有自己的主意。

他觉得这名侍女,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的命,留在自己身边反倒可惜,不如推她一把,也许她将来还有用。

民间有很多人说,苏颂是因为懂得面相,才看出这个女子不一般,但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来到皇帝身边

苏颂亲自赶着马车,将这名女子送到了京城,但是这样贸然进献,显得并不特别,于是苏颂先让她住在一个隐蔽的地点。同时他教给这个女子很多礼数,告诉韦氏见到王公贵族之后,不可以再紧张,而是要应对有度。

过了几天,端王赵佶府上就要选人,这时苏颂就把韦氏推出来,送到赵佶府上做了侍女。

端王赵佶非常幸运,在他的哥哥去世之后,很快继承了皇位,而韦氏就留在了皇帝身边。

开始皇上并没有注意到韦氏,毕竟后宫佳丽三千,又怎么会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侍女呢。当时皇上宠幸了一个侍女张氏,而这个张氏和韦氏就是好朋友,她为人还非常仗义,马上把韦氏介绍给了皇上。

皇上对韦氏却不太感兴趣,觉得她唯唯诺诺,不懂得讲话,所以只宠幸了韦氏一次。没想到,韦氏之后竟然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宋高宗,由于母凭子贵,韦氏很快飞上了枝头。

成为皇太后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皇位的竞争应该非常残酷,韦氏的儿子又是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皇帝的呢。这其中的过程,有几分运气的原因。

当时发生了靖康之耻,宋朝的皇帝被抓到金国去做俘虏。但是韦氏的儿子,由于从小不受待见,皇帝出征时并没有带他一起去,就这样他保全了性命。

后来朝廷上下一起逃亡,为了稳定人心,大臣们提议在剩下的皇族中,选出一个皇帝。就这样,轮到了韦氏的儿子。

没想到这个侍女,真的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了具有一定分量的皇太后,而她的儿子一直不得宠,却由于意外的事件当上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有的时候命运弄人,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当时韦氏也被金国俘虏了,儿子赵构即位之后,要求把母亲换回来。曾经帮助过韦氏的侍女张氏也在金国,她请求韦氏一起把自己带走,但是却被拒绝了,韦氏只管自己赶紧回儿子身边。

北宋的太子也被囚禁在金国,他看到韦氏将要被接回去,赶忙来求情,希望韦氏能够帮自己。韦氏非常会演戏,她诅咒发誓,表示安全之后会立刻来接对方。太子还心存感激期待着回朝的那天。

结果韦氏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起来这件事。到南宋之后,韦氏过上了皇太后的生活。虽然如此,但是跌宕起伏的一生,让她的内心非常不安,晚年的韦氏开始诵经,过上了平淡低调的生活。

韦氏这一生确实非常离奇,她原本是侍女出身,却逆转了自己的命运。究竟苏颂是为什么看出她能大富大贵,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苏颂无疑是她第一个贵人,将她亲手送到了皇帝身边。

但是后期的韦氏却无情无义,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侍女张氏,她也恩将仇报。欺骗太子,给对方假的希望。

想必晚年的韦氏,也对自己曾经做过的恶事心怀愧疚。原本可以过着大富大贵生活的她,却选择了最为低调的生活。也许对于她来说,平静才是最想追求的。

宋徽宗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个: 苏洵为什么要在《辨奸论》中用王衍隐射王安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