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中后期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祁隽藻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格和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身为户部郎中祁韵士的第五子,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成为清朝大臣中的佼佼者,更以“三代帝师”的尊崇身份,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早年求学,崭露头角
祁隽藻于1793年7月11日出生在山西平定州寿阳县(今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的一个世家之中。其父祁韵士曾担任户部郎中,并参与编修国史,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知识资源。祁隽藻自幼聪明过人,四岁便开始识字,六岁入家塾,十岁便能作文,读书过目不忘,被人们誉为神童。十二岁时,他赋《春草诗》以见志,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因宝泉局亏铜案发,被牵连逮问治罪,祁隽藻随侍狱中读书,后祁韵士被发配伊犁,他只好和母亲兄弟们回到寿阳平舒老家。母亲刘夫人为把儿子们培养成人,先后特邀名师为他们讲解诸经四书,对他们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据说在祁隽藻十五岁那年,参加县里的考试,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中秀才。当他兴高采烈地把中秀才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却告诫他学无止境,刚中个秀才就如此得意,日后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祁隽藻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自此再不自满,更加发愤读书,为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十二岁的祁隽藻赴京参加会试,一举中进士,因成绩优异,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父祁韵士逝世,祁隽藻守孝三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月,他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仕途坎坷,政绩卓著
祁隽藻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秉持着为国为民的信念,在各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政绩卓著。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祁隽藻奉旨入值南书房行走,进入清朝政权的上层决策机构。道光三年(1823年),他第一次入仕到湖南担任学政。在任期间,他目睹各地农民起义烽烟四起,烟患匪患时常发生,吏治腐败、民生困苦的悲惨状态,感慨万千。他写诗痛斥腐败丑恶现象,同情人民苦难,揭露和抨击清军纪律败坏、滋事扰民的残暴行为,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政治家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同时,他针对当时湖南学子重文轻德,在考试中词章之学甚多,根底之学甚少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知识和德行的教育,如重刊宋本《说文系传》,刊发《朱子小学》,遵旨恭书《圣谕广训》等。
道光十九年(1839年),祁隽藻亲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上书道光帝提出多项建议,如建议闽浙总督宜驻泉州督办防务、将福建沿海的炮台改为炮墩、朝廷应重视海战制造可与英军抗衡的大船大炮、查禁烟贩惩治汉奸、禁止漳州和泉州两府行使夷钱等。同年七月,英军进犯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但朝中的妥协派却诬蔑邓廷桢虚报战况,欺瞒邀功。道光帝命祁隽藻核查厦门战况,他通过认真调查,用确凿的证据证明邓廷桢所奏属实,从而揭露了妥协派的诬蔑,保护了抵抗派将领。
太平天国兴起后,祁隽藻与肃顺同掌户部,他反对印纸钞、铸大钱,阻挠用湘军镇压太平军。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广开言路,采纳百官谏言,锐意图治。祁隽藻上疏请求咸丰皇帝对缺少土地、生活贫困的民众予以体恤,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农民运动的根源归咎于官场腐败和纲纪不振,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黑暗现实。他指出州县为亲民之官,若能廉政勤明,则吏胥不敢欺漫,听断自无偏枉,官民相信,宵小潜踪,纵有窃发,随起随灭。而如今官绅以朝廷名义加赋敛税,勒索民众,以致民怨沸腾,激发起百姓舍生忘死、扯旗造反的决心,造成了当下时局不稳、内乱频发的局面。
三代帝师,培育英才
祁隽藻最为人称道的身份之一便是“三代帝师”,他先后担任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的老师,为培养帝王之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教导皇帝的过程中,祁隽藻不仅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更注重培养皇帝的品德和治国理政的能力。他以“君明臣直”的理念进谏,强调言路为国家气脉,气脉通,无论强弱,均以为国。他常常向皇帝讲述为君之道,劝诫皇帝要勤政爱民、任用贤能、崇尚节俭。咸丰、同治之际,他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论时政六事,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同治元年(1862年),祁隽藻供职弘德殿,负责教习同治帝读书。他又以皇帝老师的身份向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呈上《杜渐防微疏》,明确指出皇上尚在幼年,如果现在不及时进行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一旦养成不良嗜好,对整个国家和皇上个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他希望皇帝能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代明君。
文学书法,造诣深厚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祁隽藻在文学和书法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文学方面,祁隽藻是近代诗坛宋诗派的先驱。他的诗古文词均卓然成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感慨。陈衍采咸、同、光三朝诗编《近代诗钞》时,将祁隽藻列于首编,称其为道光、咸丰间的诗坛领袖。他的代表作有《祁隽藻集》《马首农言·农谚》等,其中《马首农言》是他与寿阳乡农闲谈耕作之书,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书法方面,祁隽藻堪称清代书坛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黄庭坚),深厚遒劲,自成一格,论者谓达到“大书深刻”之绝诣,有“为一时最,人共宝之”的赞誉。以其在清代山西书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而论,堪称傅山以后第一人。他的楷书取法对象广泛,汲取欧、颜、柳、赵四家之长,形成遒劲通达、雄宏沉稳、端而不浮、美而不艳的“祁体”风格,在道光朝称首,成为唐楷派的代表。他的行书师承取法于“二王”法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用功尤勤,晚年则转向黄庭坚,其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晚年生活,德高望重
咸丰四年(1854年),祁隽藻以老病告归。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上疏朝廷,明确要求从最高统治者开始做起,“崇尚节俭、以培元气”,禁止大兴土木,修筑宫廷场馆,大建宗庙皇陵,压缩各类奢靡开支,节省游观等费用。
“辛酉政变”后,祁隽藻特诏起复,入直弘德殿,负责教习同治帝读书。同治三年(1864年),他自请致仕。两年后,即同治五年(1866年)10月20日,祁隽藻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赐谥号“文端”,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和高尚的品德。
祁隽藻一生居官五十余载,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他以“三代帝师”的身份,为培养帝王之才呕心沥血;以卓越的文学和书法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赞誉。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