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大观茶论》的内容特色

作者:Marshall2022-06-21      来源:爱上历史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内容特色

关于茶的专论。就内容而言,即使在今天,《大观茶论》都可以说是有关茶的知识的入门之作。通过《大观茶论》,人们能迅速了解和掌握有关茶的知识。

(1)它提出了“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的观点。他指出茶的产地是“崖必阳,圃必阴”。这与陆羽的见解基本相同。对于产地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及要采取的措施,他提出“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

(2)关于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它提出了“焙人得茶天为庆”的观点。他说:“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如果“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则其“色味两全”。如果“时旸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则其“色味所失已半”。

(3)对制茶过程,它提出了“洁净宜热良”的要求。“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热,焙火惟良”,否则,会出现“饮而有少砂……涤濯之不精”的情况。造茶要考虑“日晷之短长,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必须在“一日造成”,如果过宿,“则害色味”。

通过以上3例,可以发现《大观茶论》充分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当时代的发展水平,全面介绍了茶的有关知识。内容精深,论述简明,且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对今天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体现着智慧的光芒和生活的情趣。《大观茶论》的最大特点,是它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

(1)在论述“蒸芽压黄之得失”时,它说“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蒸芽压黄,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火候,过与不及都不行。而做到恰到好处,既需要技术,更需要智慧。这需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

(2)在采茶上,他基本采纳前人的见解,但更为简明,并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无形地提高人们的鉴茶能力。采茶的时间是“黎明,见日则止”。具体要求则“用爪断芽,不以指揉”,主要是“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对于茶的品次,“凡牙如雀舌谷粒(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始芽萌,则有白合(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即鳞片),既撷则有乌蒂(乌蒂,指茶芽的蒂头),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3)“点茶”部分是《大观茶论》的精华,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它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影响:

《大观茶论》从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大观茶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巨大,不仅积极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

宋徽宗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个: 宋徽宗懂茶不懂治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