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香积寺之战发生在公元757年,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局部战役。
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在香积寺的北面大败叛军安庆绪所带领的部队。这场战争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为收复长安地区奠定了基础。唐朝的主要将领为郭子仪、李嗣业等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凭借着军功立足于当时。有了他们加持,唐朝获得胜利几乎没有悬念,此战也极大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唐朝的统治者更换后,叛军内部也曾发生动乱。
安庆绪发动宫变谋杀了其父安禄山,安禄山所建立的政权处于动荡之中。唐朝有大臣建议唐肃宗直接派遣军队直搗叛贼主要根据地,让其内部再发生动荡,从而必定能够轻易的就获得胜利。
唐肃宗确认长安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更加的重要,决定先行攻打长安。在唐肃宗的任命之下,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率领军队前往平定叛乱。临行之前,唐肃宗嘱咐他务必要早日收回两京地区。过了不久,唐朝军队在长安西方挫败,只好退守到了武功一带。
为激励士兵、安抚将士,唐肃宗设下宴会款待将领,并决定对长安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奉皇帝之命,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娇俶、副元帅郭子仪共同率领军队15万人,并还有回讫的骑兵力量4000人,打着20万大军的幌子从凤翔出发,不断的向长安地区推进。
一路上虽然也遇到少部分叛军袭击,但都将其击败,军队进发顺利。很快唐朝军队就已经抵达长安城西方的北面的香积寺,在考虑当前情况后,郭子仪等人决定在此与敌军相对抗。
郭子仪从上次遭遇失败的教训之中吸取教训,加大军队部署,利用侧后方的力量进行掩护。
李嗣业带领先锋队伍
郭子仪则带领中军
王思礼带领最后一支队伍,兵分三路的发起攻击。
面对唐朝大举来袭,叛军也立刻派遣军队十万人在唐军的北方严阵以待。叛贼将领李归仁率先出征迎战,唐朝先锋部队先行与之交锋。或许是收复家园的战斗,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表现的极为出色,直接击退了敌军部队。
首战失利的安禄山军队一度陷入恐惧之中,士兵畏惧情绪不断在军队中蔓延。
见此情况,安庆绪决心一定要通过一次大的胜利来振奋士兵,因此组织军队发起全面的反击。由于他们的进攻太过凶猛,唐朝的先锋部队只好暂时选择向后撤退。
安庆绪带领军队不断发起追击,唐朝军队不能与之对抗,士兵们溃败,纷纷放下武器逃跑,而安庆绪军队则争着抢夺唐朝方面的物资辎重。发现士兵处于混乱之后,李嗣业立刻激励士兵,并身先士卒,首先便脱去了自己的盔甲,袒胸露怀,手里拿着尖锐的武器,在阵前大声迎敌。
只要有敌人冲到他面前来,都会遭遇李嗣业的大刀对付,在连杀数十人后,唐朝军队在他的带动之下暂时稳住了阵脚。
李嗣业十分清楚现今的局势,立刻趁此机会整顿士兵,让先锋队中手拿盾牌的士兵在最前方开路,而后续部队则跟在其后。
安庆绪没有想到唐朝军队竟然还能整合起来,不由感到惊慌不已,连连向后撤退。值得一说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唐朝军队损失极为惨重,但也展现了将士们不畏牺牲、不畏流血的精神。
例如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为救手下一位副将,被叛军射中了眉骨。垂下来的眼皮遮住了眼睛,他却忍着痛,拔出了箭扯下眼皮,瞬间血流满面。即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没有放弃战斗,而是继续拿着武器冲入了阵营之中,奋勇杀敌,敌军根本不能阻挡。
幸好安庆绪早有准备,在战场的东方埋伏了一支精锐的骑兵,想要从唐朝军队的侧后方绕出,突然发起攻击。奈何被唐朝的侦察部队发现,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的带领下,他直接带领回讫军队4000人绕到其后方,将其大部分斩杀。
紧接着,仆固怀恩又迂回到主要战场的后方,与唐朝的主力部队进行前后夹击,叛贼损失极为惨重。就这样,双方一直从中午交战到傍晚,唐朝军队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歼灭敌军六万多人。
安庆绪实力不敌,连夜跑回了长安城内。仆固怀恩预计安庆绪军队必然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放弃城池逃跑,建议趁此机会发动攻击。但元帅却认为经过了多日的交战,士兵实在疲惫,所以没有采纳。这也使叛军趁此机会逃离了长安,没能够继续扩大战果。
香积寺之战,唐朝之所以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吸取了之前失败的经验,及时的对战略部署进行了重新的调整。
战争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不畏牺牲的将领。他们以身作则,首先冲入敌军阵营之中,将自身作为诱饵,吸引敌军大部分兵力。从而在将敌军诱惑进伏击圈中,联合士兵将其斩杀,这样才扭转了不利局面。
奈何元帅却在战争结束后产生了错误判断,没有选择继续对长安发起追击,从而给了叛军一个喘息的机会。若是能够继续发起追击,收复长安的时间一定会减少,也能够再次对叛军进行重创。但不管怎样,这场战争以唐朝获得胜利而落下了帷幕,极大的振奋了唐朝军队的士气,打击了叛贼的嚣张气焰,为安史之乱的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