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的历史长河中,辛弃疾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豪放的词作风格和坚定的爱国情怀,在历史与文学的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官员、将领,更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
少年立志,投身抗金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5月28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他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的百姓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下苦不堪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始终怀揣着反抗之心,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他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的屈辱与痛苦。这些经历在辛弃疾青少年时代就种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使他具有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纷纷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一职。在起义军中,辛弃疾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当得知义军中的叛徒义端偷走帅印投降金军时,他立下军令状,单枪匹马追贼两日,截住义端并斩其首级带回营中,展现出了言出必行的诚信品质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敢无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然而,当他完成使命归来时,却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毫不畏惧,仅率领五十轻骑,闯入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张安国,押回建康交朝廷处死。这一壮举在南宋朝廷引起了轰动,也让辛弃疾名重一时,充分体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
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辛弃疾初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因此辛弃疾满怀热情地写下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这些建议书中,他条陈战守之策,详细阐述了抗金的战略和战术,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忱。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势力强大,对辛弃疾的建议反应冷淡,只是对他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尽管辛弃疾在地方任职期间表现出色,他先后平定了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且“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弹劾,官职被罢,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豪放词风,千古流传
仕途的坎坷并没有磨灭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和文学创作灵感。他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典故入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其词作大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通过描绘激烈的战争场面,表达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但最后“可怜白发生”一句,又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辛弃疾也有不少婉约、平淡、清丽等多种风格的词。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美好画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晚年抱憾,精神长存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但此时的辛弃疾已年老体衰,且对朝廷的北伐决心存疑,均推辞不就。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然而,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虽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他的爱国精神和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辛弃疾,这位南宋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