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禩,作为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八子,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笔。他的一生,从备受宠爱到深陷夺嫡漩涡,再到最终被雍正帝打压至死,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
早年经历:出身低微却备受宠爱
胤禩出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未时,生母是良妃卫氏。卫氏出身卑微,系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且为辛者库罪籍。辛者库是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清代八旗官员得罪后,本人及其家属会被编入辛者库以示惩处。卫氏的先人当有类似经历,才成为辛者库罪籍。这样的出身,使得卫氏仅能充当宫女,在宫内干些粗活,与皇帝接触的机会远少于其他宫人。然而,她自身条件出众,温柔聪慧、美丽动人,竟被康熙看中并生育皇子。康熙三十九年,仅有两人被册为嫔,一位是正在受宠的17岁少女瓜尔佳氏,另一位便是相对年老色衰的卫氏,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未得到册封。这除了因胤禩很受皇父喜爱,是三十七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轻(仅17岁)的一位外,与卫氏本人也有关系。不久,卫氏又被晋升为良妃,成为康熙当时仅有的5位妃子(贵妃除外)中,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之人。
胤禩出生后,康熙嫌卫氏出身低微,将他交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养,因此他与惠妃感情甚亲。雍正帝继位伊始,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而居,惠妃因亲子胤禔已被圈禁,于是欣然移居至胤禩府邸。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清朝规定皇子六岁起入书房读书,每日以名师大儒教之以满、蒙、汉等文字,并辅以骑马射箭等功夫。据《康熙起居注》所载,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康熙对几位年长阿哥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考核,其中便有方满六岁的胤禩。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八子“以次进前,各读数篇,纯熟舒徐,声音朗朗”,想必胤禩不满六岁便已开始习读诗书。不过,写字是他的弱项,康熙曾因不满他的书法,遂令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并要他每日写十幅字呈览。康熙三十一年七月,胤禩随父与众兄弟共往塞外巡猎,据传教士张诚回忆,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几乎每天都能捕获几件野味回来,胤禩也必有时有斩获。
胤禩早年很受皇父喜爱,康熙于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为当时年龄最幼者。此后,他又多次受康熙指派,在其出塞时与皇三子胤祉一同办理政务。
夺嫡风云:从贤王到失势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全无阿哥的骄纵之气,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他的侍读何焯系当时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钱谦益、方苞等人,以擅长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何焯即充拔贡生,但因“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得罪考官,此后屡试不第。四十一年李光地荐其博雅,康熙召试,命直南书房,次年赐举人,复赐进士,选庶吉士,后寻命侍读胤禩于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贝勒府期间,何焯与胤禩甚笃。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便奔丧回里了。胤禩还曾托由何焯为其在江南购书,颇得当地人的好评,称他“实为贤王”。
然而,胤禩的命运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时发生了重大转折。当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试图争夺太子之位。但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这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尽管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在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但已难以挽回局面。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却又无可奈何。
雍正打压:从亲王到囚徒
雍正上位后,为稳定人心,先进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命其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然而,这不过是雍正的权宜之计。雍正二年,雍正帝斥胤禩心怀异志。雍正四年初,雍正帝历数其罪状,将其开除宗籍并圈禁。在查抄胤禩党羽家产的过程中,雍正帝以胤禩“于朝堂妄图谋逆”为由,命允祉等人抄没其家产。雍正帝在圣旨中写道:“阿其那、塞斯黑,自圣祖仁皇帝时,即心性险恶,勾结允?及其同党谋权乱政,朕御极以来,多方感化,望其改恶从善,不料你等丧心病狂,变本加厉,种种劣行,不胜枚举,此次竟于朝堂之上妄图谋逆,自绝于列祖列宗,着诚亲王允祉会同皇三子弘时、皇五子弘昼,前往抄没阿其那、塞斯黑和允?家产。”
胤禩的福晋郭络罗氏,为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因在战事上屡有建树,于顺治十四年晋为安亲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安亲王一家在朝中显贵,胤禩与郭络罗氏的结姻,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他的身价,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产生的影响,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广泛的人缘基础。但雍正帝对郭络罗氏也极为不满,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帝下旨:“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尔等回来后,再将此旨降与胤禩。嗣后,伊若痛改其恶,实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处。若因逐回伊妻,怀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与重罪。”从这可看出胤禩确实和八福晋感情好,否则雍正帝不会以八福晋威胁胤禩。
最终,胤禩在圈禁中离奇去世,享年45岁。雍正四年九月,胤禩薨逝,其结局被雍正帝定为“自绝于列祖列宗”。雍正帝还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胤禩的一生,是才华与野心交织、希望与绝望并存的一生。他本有机会成为一代贤君,却因卷入残酷的夺嫡之争,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令人不禁为之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