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五代十国

唐以后长安为什么不再是都城

作者:Marshall2022-06-14      来源:爱上历史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就是王朝建都的理想之地。但令人疑惑地的是,在唐朝过后的一千多年里没有一个王朝建都长安,长安再也不是建都之地了,其中原因令人好奇。

1、军阀的毁灭

军阀朱温,是长安城的最终毁灭者。尽管此后有小幅修复,但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军阀李茂贞又从岐州(陕西凤翔)攻入长安,并在城内到处杀人放火,至此,整个长安城“宫室廛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而长安城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毁灭性打击,则是来自朱温。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据《旧唐书·昭宗纪》记载,朱温命令长安全城军民:“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木)材,浮渭(水)沿(黄)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这座千古名城,最终被军阀朱温下令彻底拆毁,以营建洛阳和开封的宫室。一座古都开封的崛起,是长安的毁灭。

2、水资源的锐减

长安周边水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八水绕长安”的衰退。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河流、湖泊众多,因此水源丰富,而长安周边,更是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在水资源的滋润下,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便利:“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但是从战国末期、秦汉开始的大规模森林砍伐,首先使得失去了森林涵养的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始急剧减少。

到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小,龙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继干涸;北宋时,“八水”中的潏水,水流量更是小到了可以淌水过河的地步。“八水绕长安”的衰退,是长安城风水幻灭的开始。据统计,从唐宋开始,关中地区有关“水清、涸竭、断流”的记载共22次:其中,清代康熙22年(1684)至雍正5年(1728年)的45年间,作为滋润长安最重要的河流——渭河及其支流,有记载的断流,更是达六次之多。

3、水旱蝗灾并起

据统计,在整个唐帝国289年历史中,共有240个年头发生水、旱、蝗等各种灾害,在帝国政治清平、军事强盛时,长安城和唐帝国尚可对付,然而当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实力江河日下时,这种频发的灾害,就逐渐成为摧毁帝国的致命因素。唐朝中期以后,长安城周边关于“关中饥馑”,“关中旱涝相继”,“蝗灾,飞天蔽日”,“饥荒严重,陆游饿殍,人相食”的记载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早在先秦时期,就因为沃野千里、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关中平原,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到唐朝中后期时,已经变成了“地迫而贫```土瘠民贫”的穷困之地。`在此情况下,长安的危机,越来越迫切。

4、漕运断裂

而大唐长安城的最终毁灭,以及失去立都的基础,漕运的断裂,是最致命的打击。唐朝时,随着长安及关中地区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可耕作土地的急剧减少,本身经济实力已经大幅削弱、长期缺粮的长安城及关中地区,只能是依靠江淮一带的粮食和财赋,来维持日益庞大的首都和帝国的运转,当时,甚至有一个说法是,供应长安的粮食运输,是:“斗米斗金”。但从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仰江淮为生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到了唐朝末年,运输船经由渭水和漕渠行驶进入长安的记载,最终越来越少,几乎完全消失。自身无力生产,又没有漕运补充,长安作为首都的血脉,也就断了

此后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黄河流域的洛阳和开封为首都;北宋则以开封,南宋以临安(杭州)为都;而元明清三代,更是最终奠定了北京,作为此后800年间中国首都和军事政治要地的基础。唐代以后,中国的定都,逐渐从西向东、从南向北迁移。

朱温

上一个: 五代十国处于什么时期,指的哪五朝代,哪十个国家

下一个: 关羽为什么会变成财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