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乱世,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钟离眜(名眜,音mò)以勇猛与忠诚闻名,成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他箭术超群,百步外可断柳枝;熟读兵法,巨鹿之战献策“破釜沉舟”,助项羽以少胜多。然而,这位曾让刘邦“夜不能寐”的猛将,最终却在韩信府中自刎身亡。他的结局,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楚汉权力博弈的缩影。
一、战场上的“骨鲠之臣”:钟离眜的军事巅峰
钟离眜出身东海郡朐县(今江苏连云港),早年追随项梁、项羽叔侄反秦,凭借卓越武艺与谋略迅速崛起。彭城之战(前205年)中,他率三千轻骑迂回包抄,切断刘邦五十六万联军的粮道,与项羽三万精兵形成夹击,将汉军打得溃不成军。此役后,刘邦对部下感叹:“钟离眜在,吾等终难安枕。”
作为项羽亲信,钟离眜在荥阳、成皋等关键战役中屡建战功。他率军围困刘邦于荥阳,致汉军濒临崩溃,甚至迫使刘邦采纳陈平“诈降计”才得以突围。陈平曾评价钟离眜为项羽的“骨鲠之臣”(刚直忠臣),与范增、龙且并列,足见其在楚军中的地位。
二、反间计下的信任崩塌:从核心到弃子
钟离眜的命运转折始于陈平的“反间计”。前204年,刘邦采纳陈平建议,耗四万斤黄金散布谣言,称钟离眜等将“功高未封王,欲联汉灭楚”。项羽本性多疑,遂削夺钟离眜兵权,将其从核心决策层边缘化。垓下之战前,钟离眜已彻底失去项羽信任,被迫逃离楚军。
这一变故折射出项羽集团的深层矛盾:项羽虽勇,却缺乏政治手腕,对功臣的猜忌导致内部离心。钟离眜的遭遇并非孤例,范增因反间计愤而离世,龙且战死后楚军再无能独当一面的将领。项羽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毁长城”。
三、投奔韩信:从希望到绝望的最后一搏
前202年,项羽败亡于垓下,钟离眜突围后投奔故友韩信。此时韩信已被刘邦封为楚王,两人早年曾在项羽麾下共事,钟离眜曾多次向项羽举荐韩信任大将,均被拒。这段旧谊成为钟离眜最后的救命绳。
然而,刘邦对项羽旧部的清洗已悄然展开。前201年,刘邦以“巡游云梦泽”为名,要求诸侯会盟,实则密谋擒拿韩信。韩信门客献策:“杀钟离眜以表忠心。”韩信动摇,召钟离眜商议。钟离眜痛斥:“汉不攻楚,因我在耳!我死,汝亦速亡!”言罢自刎,首级被韩信献于刘邦。
四、自刎背后的三重逻辑:忠诚、背叛与权力清算
钟离眜之死,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忠诚的代价:钟离眜对项羽忠心不二,即使被猜忌仍坚持抗汉。他的自刎,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古典气节体现,也是对项羽失败的悲壮注脚。
韩信的背叛:韩信为自保牺牲盟友,暴露了其政治短视。钟离眜临终预言“汝亦速亡”应验——韩信不久后被贬为淮阴侯,最终死于吕后之手。
刘邦的权术:钟离眜的存在象征项羽势力的残余影响力,刘邦必须彻底清除以巩固政权。他借韩信之手消除隐患,体现“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逻辑。
五、历史回响:忠义与权谋的永恒命题
钟离眜的悲剧,在后世引发持续讨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其“事君能致其身,事友能尽其信”,凸显其人格魅力。在元杂剧《气英布》中,钟离眜被塑造为忠臣良将的典范,与韩信的“背叛”形成鲜明对比。
民间传说更赋予其浪漫色彩:江苏灌云县钟氏宗祠流传,钟离眜自刎者为替身,真身隐姓埋名,目睹韩信被杀后得以善终。这一传说虽无史料佐证,却折射出百姓对悲剧英雄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