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是由辛弃疾所作,那这次作者是“借闺怨以抒其志”。通过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对恋人分手后的惆怅,全篇不见一个“怨”字,实则句句带“怨”,该词也是用到了非常宛转的艺术写法。喜欢读词的朋友,应该对辛弃疾的作品不会陌生,他算是大家眼中的一位常客了。今天正好借此机会,和大家就《祝英台近·晚春》进行一个简单的赏析,各位感兴趣的小伙伴希望不要错过。
1、《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2、作品赏析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烟雨迷蒙的杨柳岸边,我和他不得不分钗赠别。
“宝钗分”是送别时典型的习俗,“桃叶渡”和“南浦”是送别时典型的环境。这三句描绘出了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分别后,我害怕登上高楼,因为登高远眺却不见他回来,而凄风冷雨更使我心中酸苦。
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含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心碎。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落花飘零,黄莺啼叫,预示着春天就快要过去了,也没有人来管管他们,心中更加忧愁苦闷。
“都无人”和“更谁劝”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孤立无助的氛围。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我把头上戴的插花摘下来,一瓣一瓣地数,占卜归期,数过后再戴上去,又摘下来,再一瓣一瓣地从头数。
这种单调重复的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充分表现了少妇的痴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我昏然入睡后,还哽咽地念叨着: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带走呢?
这句话实际是说,季节都已经变化了,远方的游人怎么还不回来呢?
在词的结尾处,通过动作、话语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少妇盼望爱人归来心情的急迫。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全词转折颇多,越转越缠绵,越转越凄凉,一片怨语痴情都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多样化的最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