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晋朝

淝水之战东晋获胜,为什么北伐却没能成功?

作者:时间轴2021-04-23      来源:爱上历史

淝水之战东晋获胜,为什么北伐却没能成功?淝水之战东晋大胜,而前秦因此走向衰败。如果东晋继续北伐,有没有机会收复失地呢?从结果来看,东晋的北伐计划并没有成功,最大的问题并非出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淝水之战之所以能打胜,而且还是以少胜多,主要原因在于这对东晋来说是生死之战,所以司马氏和大家族们才能齐心协力起来。等仗打赢后,他们便又开始相互掣肘,内乱升级,从而失去了一个对外的强大战力。

一、内部矛盾激化

383年,东晋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仅用八万人就击败了前秦的数十万大军。此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各地都爆发了叛乱,整个北方陷入大乱。对于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而言,这是一个北伐的绝佳的机会。可是,东晋王朝却没有能够收复中原地区,依然是个割据政权。

当时,主持东晋政局的是一代名相谢安,其实他是一位非常有理想的政治家。在淝水之战后,东晋确实发起了反击,先后收复了襄阳、成都。到了384年八月,谢安向东晋孝武帝上书,打算亲自领兵北伐,重新实现天下的统一,“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孝武帝下诏,任命谢安为都督十五州军事,并且加黄钺,负责北伐事宜。

北伐之初,东晋军队进展顺利,很快就夺取了兖州、青州,占领了山东地区,之后在河南境内也是屡战屡胜,甚至一度占领了北方重镇邺城。虽然东晋大将刘牢之慕容垂击败,但东晋军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然后继续推进,毕竟当时的北方非常混乱。但是,东晋的北伐却到此戛然而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淝水之战的胜利解除了东晋的外部威胁,但内部矛盾又开始激化了起来!当时的东晋王朝主要有两方面的矛盾,一个是皇室与士族之间的,另一个是士族内部的。先说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谢安出身名门陈郡谢氏,其家族在东晋朝廷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淝水之战的胜利,让谢安以及整个陈郡谢氏的威望达到顶峰。

二、谢安功高遭嫉

这引起了东晋孝武帝的猜忌,为了对付谢安,他任命了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为录尚书六条事,以此来牵制谢安。司马道子的妻兄名叫王国宝,虽然王国宝还是谢安的女婿,但谢安却并不欣赏他,因此没有委以重任。王国宝对此怀恨在心,于是就依附于妹夫司马道子,两人狼狈为奸,一起诋毁谢安。

再说第二个方面,当时坐镇荆州的是大将桓冲,此人出身谯国桓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在淝水之战前,桓冲不计前嫌,支持谢安,但没想到最后陈郡谢氏独收全功。桓冲对此感不满,愤愤不平,最终忧郁而死,由此引发谢氏、桓氏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谢安有心北伐,但却无力继续。

谢安毕竟是名相,他很快就搞定与桓氏关系,“以桓石民为荆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既以三桓据三州,彼此无恐,各得所任”,但是他却无法取得孝武帝的信任!孝武帝对他的猜忌越来越深,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孝武帝在宴席间让桓伊抚筝唱歌。桓伊唱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歌声直扣谢安的心弦,一代名臣当场流下了眼泪。一曲终了,谢安离开了自己的位置,来到了桓伊的身边,说道:“使君于此不凡!”而孝武帝则面露愧色。为了自保,谢安于385年四月离开了朝廷,“筑垒曰新城以避之”。不久之后,谢安病重,返回建康。这年八月,东晋的救时宰相谢安病死,终年六十六岁。

上一个: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什么?淝水之战东晋的影响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八万将士击溃百万之众,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威风总是让人愉悦,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可怜英雄一世的秦王苻坚,就只剩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慌张与胆怯了。其实正如人的复杂内心,战场上短兵相接、兵戈相向的真实景象,也并不就是漫画中定格的画面,总是一副表情、一个动作。也就是说,传奇和真实总是有差距的。诚然,淝水之战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更重要的,它还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还可以说,它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意义着实不小。然而就战争本身而言,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
Marshal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