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汉政权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中四郡(越嶲、牂柯、益州、永昌)却爆发大规模叛乱。益州豪强雍闿联合牂柯郡丞朱褒、越嶲叟王高定,以及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杀太守、断交通,甚至将继任太守张裔押送东吴,企图割据南中。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诸葛亮以“攻心为上”的战略智慧,于建兴三年(225年)春亲率三路大军南征,开启了一场奠定蜀汉后方稳定的战略远征。
一、战略背景:南中叛乱与蜀汉存亡
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地势险要、民族复杂,是蜀汉的“战略大后方”。刘备夷陵战败后,南中豪强趁机叛乱,其核心目的有三:
割据自立:雍闿、高定等地方势力试图脱离蜀汉控制,建立独立政权;
民族矛盾: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煽动部族,利用蜀汉新丧、兵力空虚的时机反叛;
外部勾结:东吴孙权暗中支持,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试图从南线牵制蜀汉。
若南中失控,蜀汉将面临“北有曹魏、东有孙权、南有叛军”的三面围攻,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更无从谈起。因此,平定南中成为诸葛亮巩固政权、实现“兴复汉室”的关键一步。
二、战略部署:三路并进,攻心为上
诸葛亮南征采用“分兵合击、心理征服”的战术体系:
西路军(主力):诸葛亮亲率1.5万大军,沿岷江入僰道(今宜宾),溯金沙江而上,直取越嶲郡(今西昌),目标歼灭高定主力。
中路军(迂回):庲降都督李恢率2000轻兵,从平夷县(今贵州毕节)翻山越岭,迂回益州郡(今云南澄江),切断孟获退路。
东路军(速决):门下督马忠率2500人,快速突进牂柯郡(今贵州黄平),消灭朱褒叛军。
诸葛亮明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原则。他深知南中民族成分复杂,单纯军事征服难以持久,必须通过“七擒七纵孟获”等心理战,瓦解叛军意志,实现“夷汉归心”。
三、关键战役:从卑水决战到七擒孟获
卑水决战(225年4月):
诸葛亮率西路军抵达卑水(今四川美姑),吸引高定主力集结。此时,雍闿、孟获援军正从益州郡北上,叛军内部却因权力争夺爆发内讧——高定部将杀死雍闿,孟获军停止增援。诸葛亮抓住战机,一举击败高定,攻占邛都(今西昌),斩杀高定及其残部2000人。
渡泸进征(225年5月):
诸葛亮挥师南下,渡过泸水(今金沙江),进入益州郡。此时,孟获已整合雍闿残部,成为叛军核心。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计,故意示弱,引孟获追击至盘江(今云南玉溪),随后以伏兵包围,生擒孟获。
七擒七纵(225年夏):
诸葛亮释放孟获,命其观营阵、阅兵甲,并问:“此军何如?”孟获轻视道:“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诸葛亮笑而纵之,如此反复七次。最终,孟获心服口服,叹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军会师滇池(225年秋):
马忠已平定牂柯郡,李恢在盘江大破孟获余部,诸葛亮率军与两路会合于滇池(今云南晋宁)。至此,南中四郡悉数平定,叛乱彻底终结。
四、战略成果:南中归心与后方稳定
军事胜利:
蜀军以约2万兵力,击败叛军1.2万余人,收复越嶲、牂柯、益州三郡,永昌郡自始未参与叛乱。此战规模虽不及赤壁、官渡等大战,却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典范。
政治整合:
诸葛亮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设云南、兴古二郡,加强行政管控;提拔李恢、马忠等本土官员,任用孟获等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实现“以夷制夷”。
经济开发:
南中盛产铜、银、盐、铁,诸葛亮推行屯田制,组织士兵开垦农田、修建水利;将南中铜鼓改造为军事信号工具(“诸葛鼓”),既震慑部族,又促进文化融合。
民族政策:
诸葛亮严禁蜀军骚扰少数民族,规定“不取群物”“不扰乡里”,并亲自为哑泉中毒的士兵寻药解毒(今云南会泽“安乐泉”传说)。这些举措赢得南中民心,史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为北伐提供了稳定的物资保障。
五、历史意义:攻心战略的永恒启示
诸葛亮南征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以德服人、以智取胜”的政治实践。他通过“七擒七纵”的攻心战术,将“武力征服”转化为“文化认同”,使南中地区“夷汉粗定”,此后数十年未再发生大规模叛乱。这种“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对后世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