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的莎研专著《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对莎剧的故事原型、传播接受历程以及莎翁在剧中的艺术创造力等,有充分的解释。
多年来,国内莎学界对莎士比亚创作能力的评价一直莫衷一是,这本有关莎剧故事来源的书,对中国莎学和广大读者而言,其价值也许不会低于重译一部莎剧。
莎士比亚借鉴欧洲各国的既有故事进行创作,这并非莎研的新鲜话题,但国内却没人专门对此加以考察,致使读者无法看清莎剧故事主题的历史面貌,也无法完整把握莎翁的戏剧创作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莎学界的缺憾。
在如此学术背景之下,傅光明这本《莎剧的黑历史》,从故事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以及语言方式等方面出发,详细梳理了莎士比亚在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既是对莎剧原型故事的溯源,也是对莎翁创作资源的钩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
莎翁在创作中借鉴他人作品或民间传说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极端地说,没有借鉴或模仿,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剧作家莎士比亚。
傅光明曾对莎士比亚戏剧作过如下论断:“莎士比亚从不原创剧本,而总是取材自古老的故事。”并因此认定:“莎士比亚绝不是一个原创性的戏剧诗人,而是一个天才编剧。”
在傅光明眼里,尽管莎士比亚所有的创作都借鉴了别人的作品,但他仍然是一位有非凡创造力的作家。傅光明对莎士比亚戏剧背后的“原型故事”之打捞与整理,足以见出莎剧自身丰厚的历史谱系,而对莎翁的伟大形象丝毫无损。
《莎剧的黑历史》一书详细梳理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来源,为中国读者了解莎剧创作的复杂背景及资源提供了清晰图景。
下面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略加说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并不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这牵涉到对故事历史的溯源、故事的“旅行”以及故事如何逐渐成熟,最后在莎翁笔下臻于完善的过程。
傅光明考证出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关的七种历史文本:
一是古希腊时期以弗所的色诺芬撰写的《以弗所传奇》故事集,首次讲述了服用安眠魔药来逃避婚姻的故事;
二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诗人萨勒尼塔诺第二部《故事集》的第三十三个故事《马里奥托与尼亚诺扎》,讲述了发生在锡耶纳城的爱情悲剧;
三是意大利作家波尔托的小说《最新发现的两位高尚情人的故事》,在萨勒尼塔诺的故事基础上,增加了男女主角之间的家族世仇;
四是意大利作家班戴洛的《短篇小说集》,收入了《罗梅乌斯与茱莉塔》,出现了“奶妈”和“修道士”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女主角房屋窗口的阳台和绳梯;
五是法国作家鲍埃斯杜翻译了班戴洛小说集中的六篇,结集为《悲剧故事集》,其中第三篇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六是英国诗人布鲁克的叙事长诗《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七是英国作家佩因特将鲍埃斯杜的法文本直译为散文《罗密欧与朱丽叶》。
此外,《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和古罗马悲剧作家阿普列乌斯的《变形记》存在精神上的承继关系。
莎剧中的“原型”故事在不断的改编、翻译和传播中变得越来越丰满。莎剧集聚了各文本之长,再加上作者天才的创造力,才成就了莎剧的经典与不朽。显而易见,厘清莎剧故事来源,固然有助于读者理解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但傅光明此书更重要的目的,却是探求莎剧对这些故事或已有文本的超越。
在考证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的七个相关文本之后,傅光明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进一步指出,就英国范围内而言,布鲁克的长诗《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两部作品的“精神内核”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