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仲本教发祥于“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由于西藏古代政治、宗教等历史原因,许多藏人们只熟悉吐蕃正史里记载的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公元617~650)之后的这一段正史,而对公元七世纪之前的历史和文明几乎一点也不了解。
正史所描述的佛教传入藏地之前的西藏处于一种蛮荒的时代,人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生活非常愚昧落后等等.....
这种说法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变:根据国外一些史学家的考证,在松赞干布以前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即使这一点有所分歧,但毫无疑问的是,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
最初的土蕃,仅限于雅垅部落,是象雄的藩属部落,雅垅部落兴起于聂赤赞普,并且聂赤赞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而象雄王室的承袭早在聂赤赞普以前就存在了。或许这点有所争议,无论真相是什么,这已经将我们带回了洪荒的古代,在那个名称和地理都与现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本教就存在了。
在西藏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人们发现了很多千年以前的灌溉的痕迹,包括农田、水渠等等,然而藏民世代都以游牧为生.....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早期存在过农耕文明,曾经有先民生活在这里并过着农耕的生活,只不过后来由于气候变得恶劣,农耕方式消失,游牧的生产方式才占据了主导。
在阿里“穹窿银城”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
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就是古象雄文明。
古象雄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羊同、杨童。“象雄”一词里的“象”在藏语称为“甲”,汉语称为“鸟”;“雄”在藏语称为“琼”,汉语称为“鹏”,“象雄”即为大鹏鸟所居之地。根据古象雄人以大鹏鸟为图腾的情况来看,上述解释是合理的。
象雄国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并创制了象雄文,依本教史书记载古羌人在达瑟文的基础上创制了象雄文。
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象雄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上千年。(象雄文至今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一些部落仍然被某些古老的民族所使用着。)
据一些学者推断,象雄文可能是藏文的前身。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雍仲本教的寺庙依然存在,传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