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晚年生活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看完一篇文章之后忍不住流泪叹息,这篇文章是徐干的《中论·复三年丧》。
唐太宗对身边的近臣说:
''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朕昨见徐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
这一年,也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年,李世民也许在这个时候才彻底了解到当年父亲李渊的心境。
李世民这句话之中所说的''所行大疏略''便是唐高祖李渊的丧礼,李世民觉得没有达到应该有的规格。单单从陵墓来看,献陵的确比长孙皇后的昭陵还要低一些,按照封建时代的皇族礼仪这是说不通的。李世民曾为怀念长孙皇后写下''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遭到了魏征的讥讽。
李世民回想起来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唐高祖死后没有得到符合身份的丧葬礼仪,那么,他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被李世民幽禁?生活条件是否一落千丈呢?
玄武门之变两个月之后,李渊就自觉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但是熬了三年才勉勉强强让出了太极宫。
从中可以看出李渊内心深处的矛盾。
在封建社会,皇帝们自动让位的情况并不多见。而李渊让位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时候唐高祖已经六十岁了,当了这些年的皇帝,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年轻时的锐气和冲劲了。在宫中享受多了,新的嫔妃们一个接一个送进宫来,生活早就已经走向腐化。他平常在各地打猎,并不觉得这是在荒废时间,亲征打仗,冒着生命危险开拓疆土了,似乎已经是上辈子的事情了。
然而,李渊毕竟看过隋朝的下场,他一边享受着这种生活,一边也在担心他的懈怠会断送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他心中自然而然冒出一种想法——''做太上皇,坐享奉养之福''。
经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地位已经确立了,皇帝之位早晚也是他的,他能杀死亲兄弟,谁能确保在李渊成为他的障碍时,他不会动李渊分毫?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李渊自己主动让位要比不让位保险很多。他能快速认清形势,也保障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至于太过凄惨。
不过,李渊心中多少有些不甘,所以直到3年之后,李世民用了手段,他才让出了太极宫。
李渊住进了大安宫之后,过上了''退休生活'',和嫔妃们享受晚年,但他一生酷爱的狩猎活动就此终止。
大安宫原名为弘义宫,大安宫是李渊改的名。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中记载: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
虽然宫殿狭小,但吃喝用度,李世民从来没有克扣,也是颇为关心。
旧唐书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祖的第十八个儿子李元名和李渊一同住在大安宫之中,李世民早晚都会派人送来美味佳肴。李元名十岁这年,身边的人提醒他要对品级高的送餐人员行礼,李元名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他二哥的仆人,为何要对他们行礼?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夸赞道:''此真我弟也。''
这个小小的故事包含了很多信息:
李世民一直关注着李渊的生活,包括弟弟们的生活;
李渊的饮食用度并不差,送餐来的人也是高品阶的,没有懈怠''太上皇''的身份;
李世民让幼弟和父亲住在一起,希望父亲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李渊并没有在李元名面前责备过李世民,李元名对李世民没有什么戒心。
这个故事是在贞观五年之前,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也就是说,李渊住到大安宫之后,还有四个幼子不足10岁。这些弟弟妹妹们和李世民的儿女们年纪都差不多大,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养大的。
贞观四年,李渊听说李世民灭亡了东突厥,除去了唐朝最大的外患,还生擒了颉利可汗,同样在马背上打过天下的李渊怎会不知其中的不易。
唐太宗被推举为天可汗,皇位彻底稳固。想到当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一辈子报不了仇,现在李世民却一举剿灭突厥。自己这个儿子登基短短数年就成为了千古一帝,大唐交给他并没有错,他不得不佩服,也不由得感到骄傲。
李渊在大安宫设下酒宴,将李世民和诸位王子、公主、王妃和十几位重臣都喊了过来,高高兴兴喝酒。喝到尽兴之时,他还弹起了琵琶,李世民附和着乐曲跳起舞来。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大安宫设下酒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轮流侍奉在李渊左右。深夜酒宴结束,李世民要亲自为太上皇抬轿舆,李渊说什么都不允许,最后由太子李承乾代劳。
贞观八年,李渊和李世民再次出现在将士们面前,前后两代皇帝并肩站着:''阅武于城西,劳将士而还。''
他们之间那场血雨腥风的政变过去了8年,却如同隔世一般。
李渊年纪大了,又患有风疾,冬天和夏天都难熬。李世民曾经多次请李渊到九成宫去避暑,李渊认为当年隋文帝就死在这座宫殿之中,非常不吉利,就不愿住进去。贞观八年,李世民下令建造了大明宫。
只不过李渊没熬到大明宫建成,就病逝了。
李世民刚刚即位的时候,李渊被限制了自由,虽然用度不曾亏待,但也时时刻刻在监视之中。
那时候朝廷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旧势力,李世民苦于应对,不得不提防李渊。随着李世民的皇位越来越稳固,李渊对他的威胁也越来越小,李渊自己也不得不开始服老,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才开始出现缓和,并且达成了一定的默契。
李渊逝世后,李世民是下旨要按照汉高祖陵墓的规格来建造献陵的,然而时间紧迫,最后不得不在群臣的建议之下缩小了规模。李世民因此一直在愧疚,可见在李渊的晚年,他的确是在真心诚意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