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17岁的刘禅继位为帝,改元建兴。这位被后世贴上“扶不起的阿斗”标签的蜀汉后主,在诸葛亮辅政11年后开启亲政之路。其执政风格既非完全昏庸,也非雄才大略,而是在蜀汉国力衰微、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以务实态度维持政权运转的复杂政治实践。
一、权力交接:从“全权托孤”到“渐进亲政”
刘备临终前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的模糊表态,将蜀汉军政大权托付诸葛亮,并要求刘禅“事之如父”。这种安排既是基于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也是对刘禅能力的隐忧——这位少年天子虽接受过诸葛亮、伊籍的治国教育,但缺乏实战经验。
刘禅初期完全遵循遗嘱,将政务交由诸葛亮处理,自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仅负责礼仪祭祀,甚至在《出师表》中自谦“夙兴夜寐,不敢自逸”,展现对丞相的充分信任。这种权力让渡实为无奈之举:蜀汉政权以荆州集团为核心,益州本土势力长期被压制,诸葛亮作为唯一能整合各方利益的领袖,其存在是政权稳定的关键。刘禅若强行揽权,可能引发内部动荡。
二、亲政初期:稳健务实,延续诸葛亮遗策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开始亲政,其执政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求变”:
人事布局:平衡派系,制衡权力
刘禅沿用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为辅政大臣,但改变“一人独相”模式,改由蒋琬任大将军、费祎任尚书令,形成双核制衡。蒋琬去世后,费祎继任大将军,姜维则以卫将军身份参与军务,避免权力过度集中。这种安排既延续了诸葛亮的人才梯队,又通过分工制衡防止权臣崛起。
军事决策:谨慎用兵,避免冒进
蒋琬曾提议沿汉水东下攻取上庸三郡,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后认为风险过高,最终叫停计划。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欲趁魏国高平陵之变出兵,刘禅虽未直接干预,但通过费祎限制姜维兵力(仅给万余人),体现其“守成”思维。这种谨慎态度虽限制了军事突破,但也避免了蜀汉因过度消耗而加速灭亡。
地方治理:平定叛乱,发展经济
刘禅亲政期间,越嶲郡叛乱频发,他派遣张嶷平叛后,命其修筑道路、改善民生,使当地“吏民便之”。这种“以战促治”的策略,既巩固了边疆,又提升了蜀汉经济韧性。
三、后期失序:宠信宦官,政权衰落
尽管前期表现稳健,但刘禅亲政后期逐渐陷入权力失衡:
宦官干政:黄皓崛起与姜维外避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后,姜维掌握军权,但因北伐屡败引发朝臣不满。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后者通过“巫鬼之术”干预政事,甚至试图撤换姜维。姜维为自保,请求赴沓中屯田,导致蜀汉军事指挥体系瘫痪。
战略误判:错失防御良机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预警魏军将攻蜀,建议派重兵防守阳平关。刘禅却听信黄皓“魏军不会进攻”的谗言,未做准备。次年,邓艾偷渡阴平,蜀汉防线瞬间崩溃,刘禅被迫投降。
四、历史评价:能力有限,但非昏庸之极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这一论断较为客观:
能力局限:刘禅缺乏战略眼光与决断力,尤其在后期无法平衡朝臣矛盾,导致政权内耗。
务实态度:在诸葛亮辅政期间,他充分放权,避免权力斗争;亲政初期亦能听取谏言,维持政权稳定。
现实选择:投降魏国虽背负骂名,但避免了成都屠城,客观上保护了百姓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