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文武兼资,经纬之才:论刘仁轨的卓越才干

作者:Marshall2025-07-23      来源:爱上历史

在唐朝初期的历史长河中,刘仁轨以文武双全的卓越才干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在军事领域屡建奇功,于政治舞台亦能游刃有余,其一生波澜壮阔,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一、自学成才,文采斐然显底蕴

刘仁轨出身寒门,自幼孤贫,但并未被艰苦的环境所束缚,反而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隋末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他无法获得系统的正规教育,却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在劳动之余,以手指在空中或地上写写划划,默默复习所学内容,日积月累,博涉文史。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论事,刘仁轨偶然看到草稿,发现其中存在不妥之处,便大胆地修改了几句。任瑰看到修改后的奏疏,结构严谨,文理达意,不禁大吃一惊,对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办事员”刮目相看,当即按官制任命他为息州参军。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改变了刘仁轨的命运,更彰显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思维能力。此后,他又凭借出色的文采,在仕途上不断晋升,从陈仓县尉到新安令,再到给事中,逐渐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力阶层。

刘仁轨的文学才华不仅体现在奏疏的撰写上,还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他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等,虽今已佚,但从史书的记载中仍能感受到其文学价值。他的文风严谨,逻辑清晰,善于运用典故和史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深厚的文学底蕴,为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

二、智勇双全,军事领域展锋芒

刘仁轨真正名震天下的,是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表现。镇守百济期间,他临危受命,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敌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一)白江口之战,奠定东亚格局

龙朔三年(663 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倾举国精锐 27000 余人,乘坐战船千余艘,由东海向新罗发起进攻,企图占领统治高丽。唐高宗得知消息后,命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一万人驰援,与刘仁轨在百济城下会师。刘仁轨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审时度势,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当时,倭寇战船数量众多,但船体简陋,技术落后,而唐军战船多为楼船、蒙冲、斗舰等,船高舰坚,利于防守。刘仁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 7000 名水军分乘 170 艘战船,梯次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战斗打响后,倭军依仗优势,千船竞发,冲向唐军水阵。唐军则沉着应战,利用坚固的战船和先进的武器,与倭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倭军将领见状,急忙下令战船撤出战场,但仍有部分将领立功心切,纷纷向主将请战,采取自杀式战术,拼命冲撞大唐水军。

刘仁轨抓住战机,下令对敌船施以火攻。一时间,火箭如飞蝗一般从唐军舰船上射向敌船,海风阵阵,火借风威,敌船只大部起火,“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敌船上士兵大乱,纷纷跳海逃生,溺水死亡者不计其数。此役,刘仁轨四战皆捷,焚毁敌船 400 余艘,歼灭倭军一万余人,取得了白江口之战的全面胜利。

白江口之战是中国海军史以及东亚史中重要的一场海战。这场战役不仅让唐朝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更让日本意识到了自己与唐朝的巨大差距。此后,日本数百年间不断派遣唐使向唐朝拜师学艺,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 1592 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叫板。

(二)战略眼光,稳定百济局势

平定百济后,刘仁轨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而是着眼于长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百济局势。他在熊津江畔建五座“汉城”,迁唐军家属实边,加强了对百济的控制;创“战功授田制”,士卒杀敌可获朝鲜半岛耕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编纂《安东都护府户籍册》,首次统计半岛人口,为唐朝对百济的有效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刘仁轨还注重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他劝耕劝读,救济贫民,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在他的治理下,百济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为唐朝进一步巩固在东北亚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刚正不阿,政治舞台展风范

在政治舞台上,刘仁轨同样表现出色。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一)直言敢谏,体恤百姓

贞观十四年(640 年)秋,太宗打算到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打猎,并设置专门的栏栅围圈野兽。当时正值农民收获的季节,刘仁轨深知此举会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于是上奏曰:“臣闻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他建议太宗把打猎时间推迟十来天,等待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再从容出动,这样于公于私都能得到兼顾。唐太宗接到奏书后,对他的建议深表赞同,随即“批示”:“卿职任虽卑,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并任命他为新安县令,后又拜给事中,使其成为了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

(二)不惧权贵,坚守正义

刘仁轨在给事中任上,因主持正义,得罪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且混成了武则天心腹的右相李义府。李义府屡施奸计欲置刘仁轨于死地,先是将他外放任青州刺史;唐军征伐百济时,又令刘仁轨负责为大军浮海运粮。当时的季节根本不宜出海,但李义府硬逼船队起航,结果“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但也有官员为刘仁轨说公道话,认为不是责任事故,“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皇帝最后拍板:取消刘仁轨名籍,“以白衣从军自效”。

面对李义府的迫害,刘仁轨并没有屈服,而是坚守自己的正义和原则。他曾审讯过他的袁异式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刘仁轨一定会对他施以报复。但是,刘仁轨当面向他做了解释,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好好为国家工作。刘仁轨说到做到,不但没有打击报复,而且还根据袁异式的才能,提升他为詹事丞,后又推荐他当了司元大夫。他的这种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赢得了朝中大臣的尊敬和赞誉。

(三)辅佐武后,稳定朝局

光宅元年(684 年)二月,武则天孙子、太子李重照被废,刘仁轨专任西京留守,全权负责长安的军政事务。此时,武则天临朝称制,朝中局势动荡不安。刘仁轨目睹武则天独断专行,以年老体弱为由向武则天提出辞呈,辞呈中还顺便骂武则天是“吕后之流”。这要是换做其他人,早就被满门抄斩了,但武则天不仅不生气,还回信夸了刘仁轨一番,说他忠心可嘉,是大唐的“萧何”。为了挽留住刘仁轨,武则天还专门派心腹兼武家代表武承嗣,由洛阳赶往长安,转达了武则天挽留之意。

在武则天的挽留下,刘仁轨继续留在朝廷,为稳定朝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以元老之尊,匡正救国,对武则天的某些不当行为进行劝谏,使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他还积极推荐人才,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仁轨以其自学成才的文学底蕴、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和刚正不阿的政治风范,成为了唐朝初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高骈:晚唐的将星与诗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