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五岳说起,中国现今的五岳一般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山嵩山。其中五岳说法刚形成之时并不完全指这五座山。五岳的得名,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的时代,尧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岳。那时“四岳”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天子巡狩时,各主管方岳的官吏在驻地选择一座高山,放火发出信号,以召集诸侯。于是,最早的几座发信号的山便成了岳官的首府。
舜时,岳官的职称开始与这些名山的山名统一起来。至今作为一种制度,则始于汉武帝之时,到了汉宣帝,才确定五岳为: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中岳——河南嵩山,南岳——安徽天柱山,北岳——河北大茂山。后来,隋代改南岳为湖南衡山,明代改北岳为山西恒山,最后始成今日之五岳。
五岳被定为这几大名山其实也是汉代的疆域限制的问题,并不像如今的中国如此广阔。另外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名山大川考察得并不细致,例如衡山发现后,天柱山被除名。皇帝们不便前往一些偏远的大山封禅,因此,就近选了几个大山做了五岳。
而古代的黄山,只不过是一座不为人知的雄山,发现的比五岳要晚,地理位置异常偏僻,交通不便,同时黄山过于险峻,无法用于军事进攻,所以并没有被开掘出来。黄山到大唐盛世才有游人的足迹,也就是说黄山比五岳出名晚了近1000年,五岳中自然就没有黄山了。
虽然五岳中没有黄山,但是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的七十二峰,因此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也就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则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这使得黄山得到了虽不在五岳之内,但更居五岳之上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