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一位来自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的画家,以两幅传世杰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刻下永恒印记。张择端(约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不仅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之作,更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字典”。他的艺术贡献跨越时空,至今仍在历史与美学的维度中持续回响。
一、突破传统:开创市井风俗画新范式
在张择端之前,中国绘画以宗教题材与贵族生活为主流,市井百态鲜少进入文人画家的视野。张择端却将目光投向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头巷尾:
《清明上河图》以528厘米长卷全景式展现清明时节的汴京盛景,从郊外阡陌到虹桥商肆,从漕船往来至城门车马,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60余种牲畜、28艘船只与30余栋建筑构成动态的“社会切片”。画中既有达官贵人乘轿出行,也有纤夫弯腰拉船,甚至出现盲人算命、乞丐行乞等底层生活场景,首次将市民阶层置于画面中心。
《金明池争标图》则以28.5×28.6厘米的方寸之间,精密刻画皇家园林金明池的龙舟竞渡。画面中,皇帝与庶民同观赛事,池中大龙舟与周围小船形成动静对比,水傀儡、水秋千等宋代水戏跃然纸上,展现宫廷与民间的文化交融。
这种“以民为本”的创作视角,突破了院体画“重宫廷轻市井”的局限,将绘画从精英审美转向大众叙事,为中国风俗画奠定基石。
二、技术革新:界画与散点透视的完美融合
张择端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其对绘画技术的革新:
界画精工:作为专攻宫室楼阁的界画大师,他以“沿尺规而作”的直线叠加技法,精准勾勒屋檐、台柱等建筑结构。画中斗拱采用梯形公式化表现,拱桥以肘形长方体构建,既符合工程逻辑,又赋予画面理性之美。
散点透视:面对宏大场景,他创造性地运用散点透视法,通过多视角移动观察点,将不同时空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例如《清明上河图》中,观众可随画中人物从郊外步入城内,再沿汴河行至码头,形成“步步观景”的沉浸式体验。
兼工带写:在严谨的界画框架内,他以淡彩浅绛设色,赋予人物、舟车灵动神韵。画中船夫撑篙的肌肉张力、商贩吆喝的口型细节,皆通过写意笔法传递生活气息,实现“理”与“真”的统一。
这种技术融合,使他的作品兼具工程图纸的精确性与文学叙事的感染力,成为后世绘画创作的典范。
三、历史见证:为后世留存“北宋社会百科全书”
张择端的贡献远超艺术范畴,其画作是研究北宋的“第一手史料”:
城市规划:《清明上河图》清晰呈现汴京“四水贯都”的水系布局、棋盘状街巷与里坊制瓦解后的商业街区。画中“十”字形主干道与支路网络,与《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街巷孔道,并入天门”相互印证,为北宋都市研究提供可视化证据。
经济生活:漕船上的“淮南米”标识、店铺招牌中的“正店”(官方许可酿酒作坊)、脚店(分销酒肆),以及“香饮子”(宋代饮料)摊位,生动反映漕运经济、商业分级与市民消费习惯。据统计,画中商业店铺涉及医药、饮食、典当等20余个行业,堪称北宋“商业图谱”。
社会矛盾:学者潘仪指出,画中城外乞讨的流民、城墙下散漫的士兵、横冲直撞的猪畜,暗含对“太平盛世”表象的讽刺。这种“颂中寓谏”的创作手法,使作品超越单纯写实,成为透视北宋社会危机的棱镜。
四、精神传承:从“失位画家”到文化符号
尽管张择端在宋代画史中记载极少,其身份甚至存在争议,但他的作品却以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永恒符号:
艺术影响:王伯敏评价其“笔墨章法”为后世绘画树立标杆,邓乔彬认为他“承前启后”的地位无可替代。明清时期,《清明上河图》引发无数仿作,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即受其启发,展现苏州商业盛景。
文化共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迎接全球宾客,2025年故宫博物院“张择端特展”吸引百万观众。画中“虹桥无柱”的工程智慧、“市井烟火”的人文关怀,持续激发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历史启示:张择端从“失位家居、卖画为生”的落魄画家,到以作品名垂青史的历程,印证了艺术超越时空的力量。他的故事提醒后人:真正的贡献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真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