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他随刘备起兵,镇守荆州,威震华夏,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后败走麦城,最终命丧东吴之手。关于关羽之死,历史记载与文学演绎存在差异,需结合多方史料与时代背景,还原这一事件的真相。
一、历史背景:襄樊之战与荆州失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为缓解刘备汉中战场的压力,主动发起襄樊战役。他率军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利用汉水泛滥之机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一时“威震华夏”。曹操为避其锋芒,甚至一度考虑迁都。然而,关羽的胜利也埋下了隐患:他倾荆州之力北伐,后方空虚,为东吴提供了可乘之机。
同年十月,孙权采纳吕蒙“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州。吕蒙利用关羽与糜芳、傅士仁的矛盾,成功劝降二人,切断关羽退路。与此同时,曹操派徐晃增援曹仁,关羽腹背受敌,被迫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二、历史真相:孙权下令,马忠执行
关羽败走麦城后,曾试图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但二人因与关羽有隙未发救兵。关羽无奈,只得率残部突围,欲逃往益州。然而,东吴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潘璋部将马忠在临沮(今湖北远安)设伏,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
关于关羽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历史记载存在细微差异:
《三国志·关羽传》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明确指出孙权是决策者,但未提及具体执行者。
《三国志·潘璋传》补充:“权令璋击关公,璋部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说明潘璋为东吴主将,马忠为实际擒获者。
《蜀记》引用孙权语:“禽羽之功,子明谋也。”(子明即吕蒙)强调吕蒙为战役策划者。
综合史料可推断:孙权是杀害关羽的决策者,他因忌惮关羽威名且需转移刘备复仇目标,下令处决关羽;潘璋是东吴主将,负责执行围捕任务;马忠是直接擒获者,其部曲在临沮截获关羽。此外,民间传说中关羽头颅被孙权送予曹操、曹操厚葬于洛阳关林的说法,虽无确凿考古证据,但反映了后世对关羽的尊崇。
三、文学演绎:从历史事件到忠义符号
关羽之死在后世文学中被不断神化,其形象从历史人物升华为忠义化身:
《三国演义》将关羽之死渲染为“悲壮英雄末路”: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父子被俘拒降、孙权下令斩首等情节,强化了关羽的忠义与东吴的“背信弃义”。小说还虚构了“关羽显圣”情节,称吕蒙因“关公追魂索命”七窍流血而死,以艺术手法表达对关羽的敬仰。
民间信仰中,关羽被尊为“关公”“武圣”,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其忠义精神成为儒家伦理的象征,历代朝廷屡加封号,如清朝雍正帝追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四、死亡原因:战略失误与性格缺陷的双重悲剧
关羽之死既是军事战略的失败,也是其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
战略层面:他轻视东吴,拒绝孙权联姻请求并辱骂其使者,导致孙权决心夺荆州;同时,他未能妥善处理与糜芳、傅士仁的关系,二人投降东吴直接导致荆州失守。
性格层面: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对下属宽厚却轻视同僚,这种性格使其在政治斗争中孤立无援。例如,他拒绝孙权提亲时称“虎女焉嫁犬子”,彻底激怒孙权;对糜芳、傅士仁的严苛也埋下叛变伏笔。
五、历史评价:忠义与悲剧的永恒象征
关羽之死标志着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刘备失去荆州,被迫发动夷陵之战复仇,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后世对关羽的评价多聚焦于其忠义精神:
陈寿《三国志》称其“威震华夏”,亦指出其“刚而自矜”的缺陷。
毛泽东曾评价:“关云长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民间则通过祭祀、戏曲、小说等形式,将关羽塑造为“忠义”的化身,其形象超越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