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女性史中,唐朝平阳公主以其军事才能与独特地位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人物。然而,关于这位公主的本名,史籍记载的缺失与后世文学创作的演绎,形成了历史真实与文化想象的张力。
一、正史缺载:本名之谜的根源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女,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同母所生。但《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均未记载其本名,仅以封号“平阳公主”称之。这种记载缺失与唐代史书编纂传统有关——唐代公主的本名在官方史书中常被省略,仅保留封号以示尊卑。例如,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文成公主等,其本名均未见于正史。
后世小说与民间传说为填补这一空白,赋予平阳公主“李秀宁”“李屏玚”等名字。其中,“李秀宁”因武侠小说家黄易的《大唐双龙传》等作品广泛传播,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俗称”。但需明确的是,这些名字均属文学创作,并无历史依据。学术界普遍认为,平阳公主的本名已不可考,其历史身份应严格以“平阳公主”或“平阳昭公主”称之。
二、从“平阳”到“昭”:封号与谥号的双重象征
平阳公主的封号与谥号,承载着其军事贡献与历史地位的双重认可。
“平阳”封号的政治寓意
“平阳”原为晋国大夫赵衰的食邑,后成为地名(今山西临汾)。唐代公主封号多取自地名,如“长广”“东阳”等。平阳公主的封号,既可能源于其驸马柴绍的籍贯(临汾古称“平阳”),亦可能暗含李渊对其“平定隋乱、安定关中”的期许。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后立即封三女为“平阳公主”,正是对其在起义初期招募义军、控制关中的肯定。
“昭”谥号的军事殊荣
武德六年(623年),平阳公主去世,李渊破例以军礼下葬,并赐谥号“昭”。按《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这一谥号通常用于武将(如唐初名将李靖谥“景武”)。平阳公主作为唯一以军礼安葬的女性,其谥号“昭”既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对其“娘子军”威震关中的历史定论。后世因此称其为“平阳昭公主”,以区别于其他同名公主。
三、军事传奇:从“李娘子”到“娘子军”
尽管本名成谜,平阳公主的军事才能与历史贡献却有确凿记载。
起兵司竹园:女性军事领袖的崛起
隋末乱世中,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后为唐朝驸马)分头行动:柴绍赴太原助李渊起兵,平阳公主则变卖家产,在鄠县(今陕西户县)司竹园招募义军。她以“李娘子”之名号令四方,短短数月内聚众数万,连克鄠县、盩厔(今陕西周至)、武功等地,形成关中地区最大的反隋武装之一。其军队被称为“娘子军”,成为李渊进军长安的重要助力。
驻守娘子关:战略要地的防御者
唐朝建立后,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苇泽关(今山西平定县娘子关)。此关为山西咽喉,是抵御突厥与刘武周势力南侵的屏障。平阳公主在此修筑工事、训练士卒,使娘子关成为唐朝北方防线的重要支点。后世虽对“娘子关”命名是否直接源于平阳公主存疑,但其军事防御功能与平阳公主的驻守历史密不可分。
四、历史定位:女性突破封建桎梏的典范
平阳公主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其军事成就,更在于她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多重限制:
独立军事指挥权:作为实际统帅,平阳公主独立招募、训练军队,并制定战略,其军事才能得到李渊与李世民的认可。
谥号与葬礼的突破:以军礼安葬、赐谥“昭”,打破了“妇人无谥”的传统,彰显其功绩超越性别界限。
文化符号的延续:后世将平阳公主视为女性从军、独立建功的象征,其故事被改编为戏曲、小说(如《隋唐演义》),成为中国文化中“巾帼英雄”的经典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