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官,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中国民间信仰之一。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
王灵官在明代也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摄毒。
王灵官全称“先天首将赤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相传今河南鹿邑县前尹王人。
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王灵官是五百灵官之首,称号为“都天大灵官”。
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神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官,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
王灵官面对山门,额上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察看善恶。因此道教徒到宫观,进山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民间流传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的俗语,以表达对这位道教护法神灵的崇敬。
传说
明朝永乐(1403—1425)年间,杭州有个名叫周思德的道士,因为会使王灵官元帅的法术,名声显赫于京师。据《新搜神记·神考》“王灵官”条记周思德行“灵官法,知祸福先,文皇帝(朱棣)数试之,无爽”。于是永乐皇帝为王灵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以奉萨真人与王灵官。塑二十六天将,以王灵官为首。
不久,永乐皇帝便得到了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藤像份量很轻,永乐皇帝将其安放寝宫,“崇礼朝夕,如对宾客”。永乐帝雄武而有大略,征战一生。每次出战,都要带上灵官藤像,作为军中的保护神。第五次出征漠北,打到金川河时,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动了。永乐帝祷告,答曰:“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乐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终病死在返京途中。可见在称史笔记中,神明“灵验”的的故事不胜枚举,亦表明灵官信仰的深远。
宣德年间(1426—1436)明宣宗将天师庙改为火德观,并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并加封为“玉枢火府天将”,又在现内建崇恩殿、隆恩殿。成化年间(1465—1488),明宪宗改观为宫,称之为显灵宫,四季为二神更换袍眼,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复换新袍服,珠玉锦绣,所费不惜。每年的万寿圣节(皇帝生日)、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显之日(九月廿三;六月十三;六月廿三日),派遣官员前往致祭。从此以后,“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就取代了“华光火车马灵官”,成为道数第一殿的护法主神。
影响
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灵官庙,很多道教宫观还专门修建了灵宫殿,塑了形象不尽相同的灵宫像。其中最一有名的造像是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现以及武当山元和观中的灵宫。最有趣的是,湖北武当山中,还有“五百灵官”之说,在天乙真庆宫(又叫南岩石殿内),环列着五百尊铜铸饰金的灵官像,各高尽尺许,神态各异。
据《太和山志·圣迹》记载:净乐国王太子(即后来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时,国王思念太子,令大臣率五百众,至南岩“传启王命,部众忽僵仆不能举,同声告曰:‘愿从太子学道。于是俱隐山中,太子成仙后,五百众皆登仙道。后来遂造五百灵宫像供祭。此外,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道经中一般都说王灵官是宋徽宗时的王善,但有的也说是唐太宗时的王恶。《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说他。字秉诚。父讳臣,早逝,母邵氏,遣胎而生师于贞观时(627-650)丙申年七月庚申日申时。帅幼孤不读,有管力,性刚暴质直。市中有不平者,直与分忧。锄硬挞横,国人服其公,且惮其武"。曾经焚烧一江怪古庙,忽怪风大作。适值萨真人托药瘟以来,遂作法反风而灭妖,境界以安。玉帝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