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明朝”高考“最大舞弊案南北人歧视,录取52人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作者:时间轴2020-07-08      来源:爱上历史

我们都知道,高考时同一学校在不同省份录取的名额和分数不同,比如大家都想去清华北大,但清华北大在有些地区的录取分数要比北京高一些,录取名额也比北京少一下。据说这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公平。

那这种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学者考证说,是从朱元璋时期,而且,是从一个“科举舞弊”大案开始的。

公元1397年,这一年是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已经当了三十年皇帝。穷苦孩子出身的他,特别注意教育公平,希望每个考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

当年在首都应天府(现江苏南京)举行了第九次国家级考试,学生们从各地赶来,希望鲤鱼跃龙门,走上当官的道路。

考试过程很顺利,但放榜的时候出事了:人们发现,录取的五十二名考生,籍贯全是南方人!

这其中莫不是有什么猫腻?

善于推理(八卦)的人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主考官刘三吾籍贯湖南,是南方人,所以他录取的也是南方人,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

当时刘三吾已经八十岁了,高居大学士之位,他不但学问好,而且为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所以给自己起个外号叫“坦坦翁”。“坦坦翁”听有人说他科举舞弊偏袒南方考生,并没有放在心上,抱着“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想法,继续主持后续的考试流程。

那刘三吾到底有没有作弊呢?真没有。

南方考生考得好,是由当时的学术环境决定的。唐宋之后,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破坏程度较低,经济和文化都渐渐超过了北方,所以南方考生考得好,确实是因为“硬实力”。

但“主考官舞弊”的社会舆论渐渐开始发酵,认为不公平的北方学生大呼冤枉,这种呼声传到了朱元璋耳中。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多疑的人,总觉得“有人想害朕”;而且,作为一个统治者,他优先考虑的不是事情真相而是政治影响。朱元璋认为,如果这件事没处理好,就可能会寒了北方读书人的心,影响社会稳定。

所以朱元璋命令侍读张信组织十二个人重新阅卷。这个张信是个铁憨憨,完全没有理解领导的用心:领导要的是社会稳定,他的做法是寻找真相。张信把卷子看了一遍后,得出的结论是主考官刘三吾做得没错,南方学生就是比北方学生成绩好。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他还拿来一批卷子给朱元璋,有对比就有真相。

张信不懂配合,朱元璋气得不行。有“铁憨憨”就有“机灵鬼”,这时有人读懂了朱元璋的心思,向朱元璋上奏说,张信故意拿北方学生中差等生的卷子给朱元璋看,这是要包庇刘三吾,欺骗皇帝。

朱元璋勃然大怒,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将张信与副主考官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将主考官刘三吾发配边疆。

真特么冤!

处理了考官队伍后,朱元璋亲自主持,重新考试。放榜后,一共录取了六十一人。大家惊讶地发现,这次录取的全部是北方的学生。但这次没人敢多说啥,大家互相递了个眼色,心照不宣。

这件事对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时开始,科举考试开始找平衡。到公元1425年,政府正式规定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录取比例为6:4。宣德年间,又分出中部省份,规定南方录取五十名,北方录取三十五名,中部录取十名。

后来录取比例有所变化,但这套不同区域录取名额不同的制度,却开始流传下来。

上一个: 假如古代也有高考,那些考试作弊的人会怎么处理?

下一个: 明朝“高考”考官是如何阅卷的?分工明确防范措施很严密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时间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