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刘谌是什么出身?历史上的他是什么形象?

作者:Marshall2023-02-27      来源:爱上历史

刘谌是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的北地王。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炎兴元年,魏将邓艾逼近成都,蜀臣谯周于是力劝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自此灭亡。但刘禅之子刘谌(chen)却十分有骨气,力劝父亲力战不降。如果刘禅采纳刘谌之策,能否避免蜀汉灭亡呢

一,出身皇室

刘谌出身蜀汉皇室,为后主刘禅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性格刚烈。景耀二年(259年),刘谌与两个弟弟刘恂、刘璩同时获封,自己受封北地王,刘恂获封新兴王,刘虔获封上党王。

二,反对投降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了提升声望而派大将邓艾、钟会等人伐蜀,引发了魏灭蜀之战。然后魏军进展迅速,钟会率领的主力与蜀军在剑阁对峙;邓艾率领的偏师则发动奇袭,走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女婿诸葛瞻出击,结果其兵败身死。

刘禅见形势危急,急忙召群臣商议对策。蜀汉群臣对此莫衷一是,分为出城降魏,投奔东吴,退守南中等三派。光禄大夫谯周于是劝刘禅投降,认为魏强吴弱,东吴早晚为曹魏所灭,所以投吴不行;魏军逼近成都,逃往易守难攻的南中已来不及了,还不如早日投降;曹魏志在一统天下,为了招抚东吴,必定会善待蜀汉君臣。

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汉晋春秋)

刘禅思虑再三,认为谯周说得十分有理,便决定向邓艾献城投降。刘谌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出言劝谏说:“如果到了穷途末路,国力耗尽的地步,祸患一定会降临。那我们父子君臣就应该背水一战,为江山社稷而死,那死后也就有面目去见先帝了。”

但刘禅不听儿子刘谌之言,执意派谯周带着玉玺等物品出城向邓艾投降。刘谌对此感到十分绝望,于是先去祖父刘备的庙里大声痛哭,然后杀掉妻子与孩子,随后自杀。刘谌的下属对此感到十分痛心,无不为他的死嚎啕痛哭。

三,能否拯救蜀汉

如果刘禅采纳刘谌的建议,死战不降,那蜀汉极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而避免灭亡,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诏诸军大举伐汉,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馀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馀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首先邓艾是孤军深入,兵力只有三万多人,加上沿途损耗及驻军,围攻成都的兵力并不多。况且江油守将马邈等人投降邓艾没多久,人心未附,所以邓艾对他们也不敢十分信任。如果邓艾攻打成都不利,那马邈极有可能再次叛变而回投蜀汉。另外邓艾是从江油小道进军,轻装急进,没有携带攻城器械,自然无法围攻成都。

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三国志·刘璋传)

其次成都是蜀汉都城,城池坚固,足够刘禅据城坚守多日而与邓艾抗衡。益州之战时刘璋原本就能凭借成都固守一年,但他性格懦弱,加之不忍百姓再遭受战火,这才主动投降。如果刘禅能够固守成都,那邓艾短时间内必然无法破城,双方就会陷入长期对峙。魏军是异地作战,粮草补给艰难,自然无法长期作战,只能退军。

再次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将姜维率军死守,钟会的大军毫无办法,只能是驻兵不前。如果姜维留部分兵力死守,一部分兵力回救成都,那邓艾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必然无法完成灭蜀大业,只能是兵败而还。况且东吴也派援军救蜀,只要吴蜀两军汇合,必然能击退魏军。

最后蜀汉在巴蜀之地经营近五十年,是刘璋父子据有该地时间的两倍,在治理当地方面也比刘璋好得多。虽然蜀汉一贯采取打压益州世族而不得当地世族的支持,但却对百姓好不少。只要刘禅选择坚守,再有城内民众的支持,固守三年五载不成问题。刘禅的形势与赤壁之战前的孙权相似,但形势比他要好不少,孙权都能选择力战击退曹操,那刘禅死战自然也能保蜀汉不亡。

刘禅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毌丘俭最后为何会死在一个平民手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