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间,姚启圣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为清朝的稳定与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其结局却充满了悲凉与无奈。
平台功臣:收复台湾的赫赫战功
姚启圣早年经历丰富,从侠客到官员,再到商人,最后又重返仕途。康熙年间,内忧外患不断,三藩之乱、台湾郑氏政权对峙等问题困扰着康熙帝。姚启圣看准时机,投奔康亲王,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协助康亲王赢得多场战役,迫使叛军投降,由此崭露头角。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更是功不可没。他制定了“剿抚并用”的策略,积极为收复台湾做准备。他深知施琅的军事才能,多次力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尽管施琅曾三次攻打台湾失败,且其身份复杂(原是郑家军,两次投降大清),但姚启圣坚信施琅能够完成收复台湾的重任。他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施琅做担保,最终说服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姚启圣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先后出资白银四十二万八千两,制造大小战船100余艘,给施琅补充士兵一万余人,为此不惜将家中资产“悉数抵算”。他还积极招安郑家军,对投降的人员给予丰厚的赏赐,并将他们放回岛内,为攻入台湾打下了人心基础。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施琅成功攻克台湾,使台湾重回中国怀抱,完成了统一大业。
朝堂排挤:功高遭嫉的艰难处境
然而,姚启圣的赫赫战功并没有为他带来应有的荣誉和地位,反而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排挤和打压。施琅在平台前后开始在奏折中对姚启圣展开攻击,指责他“并没有到澎湖知会,枉道直去台湾,军国大事被他当作儿戏,是有轻国体而贻笑于众逆贼乎”。朝中的大学士明珠、王熙等人与姚启圣也素来不睦,经常对其进行恶意诋毁。
姚启圣心直口快,处世不够圆滑,这也使得他在朝堂上树敌众多。在台湾收复后,他向康熙帝连上七篇奏疏,建议恢复五省迁界、开六省海禁、裁撤冗官、赦免钱粮、退还民房等,这些建议本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但却引来了康熙帝的严厉指责。康熙帝认为他“颇多虚妄”“并无功劳”,甚至连当初保举施琅也成了“妄言保举施琅,饰为无益虚词”,倾家荡产搞后勤也成为了罪状,“屡奏捐助银两十七、八万两,大约浮冒居多”。
悲愤离世:未竟之志的遗憾结局
在朝堂的排挤和康熙帝的猜忌下,姚启圣的处境愈发艰难。他本就疾病缠身,此时更是心力交瘁。尽管他一直以来的劳碌贡献有目共睹,康熙帝也将其列为了平定台湾的第二功臣,但他却上书表示谦让推辞。这一举动反而让康熙帝对他更为反感,停止了其“议叙之旨”。
最终,姚启圣在悲愤交加中病情加重。1683年十一月,他在福建病逝,享年六十岁。他死后第二年,朝廷居然要向他追讨造船时虚报的军械费47000两黄金,好在康熙帝念在他往日的功劳上免除了这些债务。姚启圣一生劳苦功高,抒家毁业,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惋惜。
姚启圣的结局是悲凉的,他虽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因功高遭嫉、朝堂排挤而未能善终。他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王朝官场的复杂和残酷,也让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充满了敬意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