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的德国,军队在守卫一家遭抢劫的肉铺
如果希特勒在实现振兴德国经济、消除灾难性的失业、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夺回军事主权以及完成把奥地利、苏台德等地区纳入德国版图等一系列计划之后,在发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对波兰的侵略行动之前能够寿终正寝,后来的战争灾难也就不会出现。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而“一战”是欧洲列强的长期利益争夺的必然。
在欧洲的历史上,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强势争夺者。德国之所以在“二战”中失去道义,第一在于它在全球性厌战的大形势下发动了侵略战争,第二在于它把种族灭绝政策融入了军事行为。
在“一战”前的漫长历史中,信奉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欧洲列强在外交方面无一不推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了自身利益的扩展,武力征服是它们对外使用的第一语言。
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存在共和党人的共和国。德国在“一战”之后选择共和制,绝非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是出自在帝制崩溃后的一种对西方强国政体的机械效仿。
“一战”失败的内因是国力的衰竭——德国已无法承受继续维持战争所带来的经济重负。这就注定了这个封建的、军国主义的德国在尝试民主体制方面会先天缺钙。
另一方面,胜利的同盟国也根本没有给予德国丝毫恢复生机和滋生民主的机会。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从战败的德国身上榨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如何阻止德国再度强大并重新威胁到他们的安全。
为了这个目的,胜利的同盟国彻底瓜分了德国在海外的全部领地。德属东非大部分归属了英国和法国;德属西南非洲分给了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被移交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到了新西兰手上;太平洋中部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都转交给了日本。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陆军被压缩成为10万人,海军只允许有1.5万人存在,各种舰艇的总数只能有36艘,而空军则完全禁止存在。坦克车、装甲车、潜艇一律不允许生产。
除此之外,战胜国还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要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范围一概作为军事真空区。
同盟国由此建立起了他们和德国之间的一道宽阔的安全缓冲区,而德国面对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邻国宿敌已基本丧失了抵御侵犯的能力。
除了在军事上遏制德国以外,战胜国还向德国索取了巨额战争赔款。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了1/8的领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产地和50%的钢铁基地,但在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总共支付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并以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和26%的出口收入来予以兑现。
这不仅没有催生民主与和平,反而孕育出欧洲新的动荡和灾难。遗憾的是,当时能认识到这一点的欧洲政治家可谓凤毛麟角。
当时在英国曾有一名国会议员孤独而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反对裁军的意见,他的理由是:德国在“一战”后所负担的过重赔款压力会衍生仇外情绪,将来可能演变成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力量。这位议员就是后来的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
严重的经济危机
到了1923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一个美元已经可以换到40000亿帝国马克了。有一个叫做特欧的博士在他死前完成的回忆录中提到,当时买一个面包要花1000亿马克,一升牛奶要花3000亿马克。
这个特欧博士在”二战“时期成了帝国军备部的副部长。
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把德国经济直推崩溃的边缘,仅仅在两年内,德国的失业人数就达到600多万人,占当时全部人口的1/10,占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当时德国的家庭人口比现在多,父母带三四个孩子和两个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很普遍,而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挣钱的劳动力经常只是一个人。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已面临整个民族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