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无可估量。而唐太宗李世民,作为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对《兰亭序》的痴迷更是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王羲之的真迹,甚至不惜派遣卧底,用计骗取《兰亭序》,这一传奇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
王羲之与《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与名士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王羲之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挥毫而就,书体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最多,有二十余个,每个“之”字都变换一种写法,无一雷同,展现了王羲之超凡的书法造诣。
王羲之去世后,《兰亭序》便由他的子孙收藏,一直传到第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是个和尚,没有子嗣,因此在他临终之前,将《兰亭序》交给了他的徒弟辩才。辩才得到《兰亭序》后,比师父智永还珍爱它,专门在自己卧室的梁上凿了一个暗格,用来珍藏这幅稀世珍宝。
唐太宗的痴迷与寻找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他几乎将王羲之的所有法帖都购置全了,唯独缺少《兰亭序》。这一遗憾让李世民耿耿于怀,他四处打听《兰亭序》的下落,终于得知这幅珍宝在辩才和尚手中。
为了得到《兰亭序》,李世民不惜降旨将辩才请到宫廷内的道场供养,并赐予他许多恩惠和赏赐。然而,无论李世民如何劝说利诱,辩才始终坚称自己从未见过《兰亭序》。李世民无奈,只好将辩才放回会稽。但这件事始终让他无法释怀,于是他又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
萧翼的计策与成功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了一个名叫萧翼的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擅长不按常理出牌。李世民于是召见萧翼,并向他说明了来意。萧翼表示,这件事不能大张旗鼓地去办,只能私下里进行,并请求李世民给他几幅王羲之的其他字帖作为诱饵。
萧翼乔装打扮成一个落魄书生,带着字帖来到辩才所在的永欣寺。他故意在寺院中欣赏壁画,并停在辩才禅院的门口。辩才见萧翼气度不凡,便主动上前搭讪。两人一见如故,饮酒聊天,谈古论今,讨论琴棋书画,无所不谈。
在取得辩才的信任后,萧翼趁机拿出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萧翼趁机说:“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呢。”辩才听后非常高兴,表示想看看这两幅真迹。
第二天,萧翼带着字帖来到辩才的禅房。辩才仔细观看后,表示这两幅字帖确实是真迹,但并非最好的。萧翼趁机说:“我也有一个真迹,而且绝对是最好的!”辩才听后非常惊讶,表示想看看这个真迹。
萧翼假装不情愿地拿出《兰亭序》,辩才一看,果然是真迹。然而,萧翼却故意指出几处“疑点”,并说:“这肯定是假的!”辩才一听急了,表示这是智永亲手交给他的,怎么可能是假的。萧翼趁机说:“那你明天把它拿来,我再仔细看看。”
第二天,辩才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取下来交给萧翼。萧翼看了之后,又故意指出了几处“疑点”,并与辩才争论起来。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有说服谁。萧翼趁机把他带来的那几件真帖放在辩才那里,请辩才随时比较参看。
就这样,辩才不再把《兰亭序》放回暗盒,而是把它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起放在书案上。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外出,趁机来到寺里,对辩才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了,要取回去。那些徒弟就让萧翼自己去取。萧翼于是把书桌上辩才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一起拿走了。
唐太宗的喜悦与奖赏
萧翼得到《兰亭序》后,立即找到当地的官府,亮明了身份,说明了事由,并让人请来了辩才。此时的辩才还在别人家里做客,听说御史召见,连忙赶来。一看这位御史就是自己的好朋友萧翼,再一听圣旨,知道《兰亭序》已被偷走,当时就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他分别奖赏给房玄龄和萧翼许多珍宝器玩,并给他俩升了官。同时,他还命褚遂良、虞世南等人对《兰亭序》进行临摹和复刻,以推广王羲之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