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于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讲的这么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却是曹丕抢了先,曹植却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后,曹植入朝去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摆宴请自己叔叔,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了千古名赋《感甄赋》。
《昭明文选》卷十九《洛神赋》之《纪》:“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
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宓妃留枕》是发生在甄妃与曹植之间的事情,本就是现实中的梦,追逐的结果定然是被撕裂,只有在神界才能达到自由,圆满,极致,华丽的爱情如愿迸发,也让观众欣赏到艺术世界的巅峰之美。
发生在嫂子与小叔子之间的这点事,莫管历史上有还是无,则被炒作得十分文艺唯美,最可靠的凭证就是《洛神赋》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千多字的娓娓描述,字字珠玑,暗香飘渺。历史记载,《洛神赋》的原型宓妃即甄妃。甄妃父亲甄逸是上蔡县令,她虽然三岁丧父,但家境优裕。及笄后嫁与袁绍之子,袁绍也是一方诸侯。
甄妃为三国时期倾国美女,通文能诗,曹操父子三人皆为历史上之盖世雄才、诗人,随便哪个都可与她匹配唱和,况三人对她均爱慕有加,还有人说曹操打袁绍的那场战役就是为了甄妃。当儿子曹丕向他请示,想带走袁绍儿媳甄氏时,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拥有帝王胸襟的曹操,唯有慷慨允诺,但也心怀缱绻。
曹丕与父亲曹操一样,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是位具有文韬武略的帝王。虽说甄妃是作为战利品掳掠而来,可面对这样一个人杰,甄妃也会为之心动吧,何况曹丕对她是真心爱恋。但曹丕终究不是案前书生,为了他的统一大业,经常出外征战,只能将爱妃留在后方。
小曹丕五岁的曹植便有机会陪伴这位风华绝代的嫂嫂。生性自由浪漫,厌恶战争的曹植,与同样痛恨血腥战乱,有切身之痛的甄妃渐渐心有灵犀,声息相通,李商隐曾写下“宓妃留枕魏王才”,是真是假,已入了义山诗人的诗句。
爱情从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当曹植在曹丕的剑锋下用血泪咏出那首句句如同惊雷的《七步诗》,兄弟之情战胜了杀戮之心,但也开始了曹植被贬流放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