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1153年),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麾下的中军统制,与前军统制张宪共同构成岳飞的左膀右臂,在岳家军的发展壮大和抗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年经历与岳家军崛起
王贵早年便追随岳飞从军,凭借勇猛善战和忠诚可靠,逐渐在岳家军中崭露头角。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进据宜兴县作为抗金根据地,命王贵和傅庆率军二千,破土匪郭吉,初显军事才能。此后,王贵随岳飞转战各地,参与平定虔州盗贼、进军郴州桂阳监讨伐曹成等战役,屡立战功。绍兴四年(1134年),王贵随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在邓州之战中,与张宪联手大破金将刘合孛堇、伪齐将李成数万联军,克复邓州,为岳家军立足荆襄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功赫赫的中军统制
随着岳家军的壮大,王贵逐步升迁为中军统制,成为岳飞麾下的核心将领之一。绍兴六年(1136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伐,王贵与郝政、董先克复虢州卢氏县,又分兵西取商州,东占伪齐顺州州治伊阳县,并遣将复长水县,极大地拓展了岳家军的势力范围。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最后一次大举北伐,王贵负责收复开封府以西地区,他指挥部将杨成夺取郑州,命将领夜袭金军万夫长漫独化营寨,中军副统制郝晸等克复西京河南府,为岳家军挺进中原打开了通道。
在颍昌之战中,王贵更是展现了其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面对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猛扑,王贵率岳云、董先、姚政、胡清等将领与金军激战,大败完颜宗弼军。然而,在战斗最激烈、胜负难分之际,王贵一度怯战,想要带兵撤退,幸得岳云制止,才避免了战局的逆转。战后,王贵因怯战行为受到岳飞的严厉责罚,这也体现了岳飞治军之严和对战局的精准把控。
岳飞冤案中的无奈与抉择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求和,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并罗织罪名将岳飞下狱。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王贵作为岳家军的重要将领,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当时,王贵已继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掌握岳家军的实际兵权。然而,在枢密使张俊的胁迫下,王贵被迫接受了前军副统制王俊的诬告状,并将其递发镇江枢密行府。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岳飞冤案的加速推进,岳飞、岳云、张宪等人最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王贵的这一抉择,既有其个人性格中的谨慎和软弱因素,也受到了当时复杂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张俊作为秦桧的党羽,对岳家军心怀忌惮,他利用王贵的隐私和家人安全进行胁迫,使得王贵在无奈之下做出了违背本心的选择。尽管如此,王贵在岳飞冤案中仍受到牵连,被指控与张宪共同接收岳飞策动谋反的书信并当即焚烧,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负担和道德困境。
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
岳飞遇害后,王贵自知处境艰难,引咎辞职,改授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福建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等闲职。他远离了政治和军事中心,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内心的愧疚和自责始终伴随着他,使得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抑郁和痛苦。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王贵病逝于家中,结束了其波澜壮阔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对于王贵的历史评价,后世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在岳飞最危难之际没有坚持本心,反被世俗富贵牵绊,背叛了昔日的兄弟和信仰,实在令人不齿;也有人认为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做出了无奈的选择,其本心仍忠于国家和民族大义。无论如何评价,王贵作为南宋抗金战争中的重要将领和岳家军的核心成员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精神都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的选择和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需要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历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