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在位时间为至德元载(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对于他是否为昏君的争议,需结合其生平经历与历史功过综合评判。
乱世登基:肩负中兴重任
李亨的成长环境充满政治斗争的阴影。其生母杨氏在李亨十八岁时病逝,他自幼在宫廷权力倾轧中生存。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亨被立为太子,但此后长期遭受宰相李林甫的构陷。李林甫为扶持寿王李瑁,多次诬陷李亨谋反,导致李亨的太子妃韦氏被迫出家为尼,其政治盟友韦坚、皇甫惟明等被贬杀。这段经历使李亨养成谨慎隐忍的性格,也为其日后执政埋下对权臣的警惕。
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李亨命运的转折点。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携少数皇亲仓皇逃往成都,李亨在马嵬驿被百姓挽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同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这一决策打破了唐朝皇帝必须在长安登基的传统,标志着唐朝从盛世向中世的转折。李亨的即位,既是对安史叛军的政治宣战,也是对唐朝合法性的重申。
平叛功绩:收复两京的军事统帅
李亨即位后,迅速组建平叛阵营。他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并联合回纥骑兵,形成对安史叛军的战略包围。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唐军收复西京长安;十月,再克东京洛阳。这一系列胜利不仅扭转了战争局势,更恢复了唐朝对中原的控制,为后续平叛奠定基础。
然而,李亨的军事决策也存在争议。为争取回纥支持,他许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导致洛阳遭受劫掠。此外,他对宦官鱼朝恩的过度信任也埋下隐患。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李亨命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安庆绪,却以不懂军事的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全局,最终因指挥混乱导致唐军大败。这些失误反映出李亨在军事用人上的局限,但并未动摇其平叛主导者的历史地位。
政治制衡:权术与隐患并存
李亨的统治风格以制衡为核心。他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却因忌惮其威望而多次罢免兵权;他依赖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掌控禁军,却未能遏制其势力膨胀;他纵容张皇后干预朝政,最终引发宫廷政变。这些矛盾暴露了李亨在权力分配上的失衡:一方面,他试图通过分权防止武将专权,却导致宦官势力坐大;另一方面,他对后宫的疏于管理,加剧了皇权与后权的冲突。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亨病危之际,张皇后欲废太子李豫(唐代宗)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率兵保护太子,逮捕张皇后与李系。这场政变中,李亨因惊吓病情加重,当夜崩逝于长生殿。他的死亡,既是个人命运的终结,也是唐朝宫廷权力斗争的缩影。
历史评价:中兴未竟的悲剧英雄
后世对李亨的评价多聚焦于其“中兴之主”与“权术失衡”的双重性。从功绩看,他于乱世中登基,收复两京,延续了唐朝国祚,其庙号“肃”(意为性格严谨、刚强果断)即是对其政治品格的肯定。从过失看,他重用宦官、纵容后宫,导致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剧。
然而,将唐朝的衰落完全归咎于李亨并不公允。安史之乱本身已动摇唐朝根基,李亨的制衡策略虽未成功,但实为乱世中维持皇权稳定的无奈选择。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曾评价:“肃宗之立,虽出于仓卒,然天命有归,人心向之。”这一观点揭示了李亨的历史合理性: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他以弱君之姿承担起中兴重任,其功过需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