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历史上罗宪为何会投降曹魏?原因是什么?

作者:Marshall2022-11-01      来源:爱上历史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出降魏国,蜀汉灭亡。

当时,在蜀汉的西线,防御东吴方向的永安战区,守将罗宪却面临着来自东吴军队的袭击。

在蜀汉已亡,东吴又觊觎永安的局面下,罗宪没有选择对东吴妥协,而是选择了降魏,理由是东吴背盟,《晋书·罗宪传》中记载:

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

罗宪的举动,打破了东吴想趁着蜀汉灭亡,蜀中大乱之时,夺取永安,乃至入蜀分一杯羹的算盘。

得知罗宪降魏,蜀中又爆发邓艾、钟会之乱,东吴景帝孙休(东吴第三任皇帝)先后派出步协(步骘之子)和陆抗(陆逊之子),率军攻打永安。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罗宪麾下士兵的数量,仅有两千人,却凭借永安城坚固的城墙,死死守住永安不失,东吴军队攻打了大半年,寸步不得进。

这也直接证明了东吴军队的攻坚能力有多差,几十年前,他们偷袭荆州时,如果不是糜芳和傅士仁不战而降,还真未必能成功。

永安这一战的结局,是魏国荆州刺史胡烈出兵攻打东吴辖下的荆州西陵(即夷陵,孙权称帝后改名),逼迫腹背受敌的吴军撤离永安,东吴的谋划彻底失败。

东吴失败的关键在于罗宪的抵制,而罗宪是以东吴背盟的理由指责并抵抗东吴的进攻。

那么,东吴试图夺取永安,算不算背盟?站在东吴的立场上,他们为何要耗费大半年时间去夺取永安?如果不是魏国出兵其后,估计会继续打下去,哪怕再打上半年。

早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和东吴大帝孙权(当年建国称帝)曾签订了一份盟约,即《中分天下盟文》,其中写有双方之间的义务:

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这份盟约让蜀汉跟东吴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真正的同盟国,这可比赤壁之战前后,所谓的“孙、刘联盟”牢靠,当时,双方只有战略上的默契,而没有盟约。

盟约签订后,诸葛亮可以专心北伐,东吴也不用担心蜀汉惦记着偷袭荆州和夷陵之战的大仇,至少在魏国能灭亡之前是如此。

按照这份盟约中写的内容:“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东吴不但不应该攻打永安,还应该出兵攻魏。

实际上,东吴政权在蜀汉灭亡之前,确实是按照盟约办的,在得知魏国伐蜀后,东吴曾出兵攻魏,《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中记载:

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于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

但蜀汉灭亡得太快,东吴政权在获知刘禅已经投降后,不得不放弃援救。

这时候的东吴,已经要开始规划蜀汉灭亡后,独自应对强敌魏国(晋朝)的局面了,要为生存而努力。

在蜀汉灭亡的当年,东吴的境内还发生过两件大事。

其一是东吴交趾太守孙谞被郡吏吕兴所杀,随后,吕兴准备投降魏国。

其二是东吴辖下的荆州武陵郡(跟蜀汉接壤)发生叛乱,魏国还安排人担任武陵太守,鼓动叛乱者攻击东吴属地。

如此一来,除了东边的大海方向,东吴就被魏国势力团团包围了。

为了缓解魏国带来的压力,东吴必须找一个方向突破,扩张实力和生存空间。

而东吴选择的就是蜀汉方向,蜀汉刚刚被魏国所灭,境内很多地方,魏国还没来得及占领,且后来又发生邓艾、钟会之乱,史载“百城无主”,正适合东吴扩张。

东吴不但想夺取永安,还想着趁着蜀中大乱,多夺取一些土地、人口、钱粮,以便多一些未来跟魏国(晋朝)抗衡的筹码,这种打算是无可厚非的。

而东吴景帝孙休第一次派出将领准备袭击永安时,是在已经确认刘禅投降,蜀汉已亡的情况下进行的。

刘禅投降后,蜀汉也没有谁站出来,继续扛起蜀汉抗争的大旗,东吴已经失去了同盟的合作对象。

至于后续派步协和陆抗正式攻打永安,那会的罗宪已经投降魏国了,永安是魏土,当然是能打就打,只不过,因为攻坚能力差,没打下来而已。

东吴政权在蜀汉灭亡后,已经想到了在蜀中跟魏国争夺利益,并及时做出了应对,却败于永安城下,为何是这样的结果?

我认为,是东吴攻伐蜀汉旧地的策略错了。

在东吴景帝孙休首次派出军队,试图偷袭永安时,蜀汉虽然灭亡,但永安暂时还打着蜀汉的旗号,罗宪当时并没有做出降魏的决定。

这当然不是因为罗宪一定要继续扛着蜀汉的大旗,他也扛不动,毕竟,他手头上只有两千士兵(永安的大部分士兵被时任永安都督的阎宇带着去救援成都了)。

罗宪一定会考虑得失,东吴也将是他考虑中的一环,他有四个选择,降魏、降吴、殉国、复国(找东吴借兵,但无名义,刘家子孙被魏国一网打尽)。

殉国不可能,否则他也不会投降了,不管是投降哪一方。而在降魏、降吴以及复国选项中,就需要东吴有相应的准备跟配合。

从史书的记载看,东吴没有试图招降罗宪,给予其高官的行为,也没有以蜀汉盟友的名义招揽罗宪,用借兵的名义,让蜀汉旧臣当炮灰,帮助东吴争夺蜀汉旧地的打算。

东吴的策略就是,趁着蜀汉灭亡,蜀中大乱,自己出力去抢地盘,或许,东吴收到了永安只有两千驻军的情报,觉得不需要花费代价去招揽罗宪,永安就是囊中之物。

罗宪得不到东吴的重视,又不甘心在东吴军队的强压下投降,那样的话,投降了也没有地位,还不如赌一把,守住永安,让魏国看看自己的能力,换取更好的待遇。

当然,罗宪也或许真认为东吴是背盟,认为东吴不应该在蜀汉亡国之时趁火打劫,由此产生了抗拒东吴的心理,故而选择了降魏。

在东吴不在乎罗宪的情况下,降魏是唯一的选择,并且,魏国在灭亡蜀汉后,实力远远超过了东吴,罗宪也想选择更强的一方投靠。

因此,东吴军队在永安城下的失败,是忽视了文斗,只想着武斗,如果,他们愿意主动给予罗宪更好的待遇,用利益引诱,没准能有另外的结果。

东吴从永安退兵后,罗宪被魏国加封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

晋朝建立后,罗宪被加授西鄂县侯,卸任到洛阳后,晋武帝司马炎又升其为冠军将军、假节。

在司马炎的授意下,罗宪的儿子和举荐的熟人、好友,都被晋朝任用。

这或许才是罗宪坚守永安,降魏抗吴的真正原因,东吴只想着武力解决问题,不把罗宪当回事,不被坚决抵制才怪?

刘禅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中,哪些人的战绩是最好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