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晋朝

桓温准备谋朝篡位,谢安是如何转危为机的?

作者:Marshall2022-06-17      来源:爱上历史

桓温,字元子,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掌权期间,抑制朋党,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三次出兵北伐,在声望受损后,奢求朝廷加九锡,受制于王谢势力阻碍,未能如愿。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373年,大司马桓温入京朝见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两位大臣前往新亭迎接。王坦之十分害怕,对谢安说:“此次迎接大司马,恐怕有去无回。”谢安说:“别怕,跟我走,保你平安无事。”

为何桓温入朝,王坦之会如此害怕呢?原来桓温来者不善,此次带兵入朝,意在铲除反对势力,震慑朝廷,要求加九锡,逼小皇帝禅位。

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有废立君王的大权。此前,因为看司马奕不顺眼,便废黜了他的帝位,另立司马昱为帝。

司马昱即位不到一年,却因处处受制至于桓温,忧愤而死。原本桓温以为司马昱临死前会主动将皇位禅让于己。可是朝中大臣擅作主张,另立小皇帝司马曜,这让桓温心里十分恼火。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桓温亲率大军回京,准备兴师问罪。朝中文武百官惴惴不安,人心惶惶。史书中这样记载:【坦之甚惧,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决于此行。”】

当桓温威风凛凛地来到新亭时,他的身后跟随着大批的侍卫,漫山遍野都是严整以待的士兵,在寒风的吹拂下,旌旗招展,甚为雄壮。

百官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早就吓得拜伏于地,连头也不敢抬起。王坦之更是浑身哆嗦,冷汗直冒,连手版也拿倒了。

只有谢安神色镇定,刚一入席,谢安便给了桓温一个下马威,他质问道:“听说有道义的诸侯,他们的军队是用来抵御外寇,为何明公在墙壁后埋伏那么多勇士呢?”

桓温尴尬地回答:“我正准备让他们离开呢。”说完便打发那些人撤离了。

谢安与桓温谈笑风生,二人一起聊了很久。谢安盛赞桓温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国家的栋梁;桓温也钦佩谢安的过人胆识和崇高的威望,有王佐之才。

谢安以他的镇定和胆识,赢得了桓温的尊重。一直到谈话结束,桓温也没有为难谢安和王坦之。

虽然桓温暂时放了谢安与王坦之等人一马,但他篡位的野心丝毫不减。返回姑苏不久,他身患重病,立即上书,请求朝廷给他加九锡。

《智囊》中这样记载,【桓温病笃,讽朝廷加己九锡】

所谓的加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等人都干过,基本等同于篡位。对于这种无礼要求,以谢安为首的朝臣当然不肯答应,但又不能明着反对。

面对这样的情形,谢安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决定以拖待变。

《智囊》记载:【谢安使袁宏具草,安见之,辄使宏改,由是历旬不就。】意思是谢安命袁宏起草加锡诏书。文稿完成后,谢安却屡次要袁宏修改,因此延误十多天才定稿。

袁宏是一个大才子,文采非常好。他接到任务后,加班加点,便把加九锡的诏书拟好,及时交了上去。

但没过多久,就被退了回来,说诏书不合格。袁宏修改了好几次,但总被退回来,也没有说原因。

于是,袁宏把诏书拿给王彪之看,请他指点一二。王彪之看了后,只是不停夸,说他的这篇诏书文采飞扬,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袁宏知道他没说实话,纠缠着不放。王彪之熬不过他,才小声说道:“你不知道吗,桓温已经病入膏肓,估计活不了几天。”

袁宏经他这么一点拨,这才如梦初醒,于是,他配合着谢安,故意将事情拖着不办。

《智囊》中记载,【温薨,锡命遂寝】。就是说一直到桓温去世,这篇加九锡的诏书也没拟好,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桓温之所以不敢以雷霆之势除掉谢安、王坦之等人,趁机夺取司马政权,那是因为他被谢安的才华和胆识所折服,他更忌惮于王、谢在朝中的权势与威望。

同时,桓温也敏锐地意识到,只要有谢安、王坦之这样的辅政大臣还在,司马政权还远未到寿终正寝的时候。所以,这也是桓温不敢逆天而行。

当然,谢安也敏锐地看清了当时的严峻形势,虽然身处险境,但他以大无畏的决心和胆识赢得了桓温的尊重,并多次化解了朝廷的危机。

而对于桓温临死前要求加九锡,则更像是一个小孩子的任性之举。谢安采取的策略是缓兵之计,以拖待变,一直耗到桓温油枯灯尽,使加九锡一事不了了之,使人不得不佩服谢安的谋略。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棘手的事情,先不要头脑发热,激烈对抗,那只会将事情办砸。最好的策略是:先等等、再看看,等待时机的转变,顺势而为。时间是个好东西,有时候它会帮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谢安 司马绍

上一个: 魏晋南北朝真像世人想的那样美好吗 在我看来更是一道疤

下一个: 北府军是哪个朝代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