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嬴政作为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帝王,其真实姓名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从先秦姓氏制度到后世史书记载的矛盾,这个看似简单的称谓问题,实则折射出中国古代身份认同的复杂演变。
一、先秦姓氏制度下的身份标识
先秦时期"姓"与"氏"的分野,为秦始皇姓名之谜埋下伏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嬴姓源自上古八大姓之一,可追溯至舜帝赐伯益"嬴"姓的传说。而"赵氏"则源于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平定徐偃王之乱,获封赵城,遂以赵为氏。
这种姓氏分野在秦始皇身上形成特殊称谓体系:官方史籍多称其为"嬴政",体现其血统传承;民间则因出生地赵国邯郸而称"赵政",暗含地域认同。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俗,使得"赵政"在特定语境下更具合理性,如《史记·吕不韦列传》即采用此称谓。
二、史书记载的矛盾与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呈现的矛盾记载,成为后世争议焦点。在《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而在《楚世家》中,却出现"秦昭王薨,子安国君柱立。柱卒,子武王立。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孝文王卒,子庄襄王立。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的表述,隐去"赵氏"称谓。
这种矛盾实为历史书写传统使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的惯例在秦汉之际逐渐模糊,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面临史料选择困境。东汉班固在《汉书》中统一采用"嬴政"称谓,标志着后世对秦始皇身份认知的定型。
三、历史争议中的身份重构
后世对秦始皇姓名的争议,往往掺杂政治隐喻与道德评判。宋代郑樵在《通志》中提出"秦为嬴姓,始皇宜称嬴政"的观点,强调其血统正统性。而明代王世贞在《读书后记》中则质疑"赵政"称谓的合理性,认为"既为秦王之后,不当复称赵氏"。
最具争议的"吕政"说,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的记载。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出"吕政者,始皇名政,姓吕氏,言其得政于吕氏也"的解读,将秦始皇身世与吕不韦投资异人的历史公案相勾连。这种说法虽被现代史学界否定,却反映出姓名争议背后的权力想象。
四、姓名背后的文化密码
秦始皇姓名之争的本质,是不同历史时期身份认同的投射。在先秦宗法制度下,"赵政"称谓强调其与赵国故土的情感联结;秦统一六国后,"嬴政"称谓则彰显其继承上古圣王血脉的政治合法性。汉代儒生为论证秦亡教训,刻意强化"吕政"说的传播,将姓名问题转化为道德批判工具。
这种文化密码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博物院在官方介绍中统一采用"嬴政"称谓,既符合现代姓氏认知习惯,又暗含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而影视作品中交替使用的"嬴政""赵政"称谓,则反映出创作者对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不同取舍。
秦始皇真实姓名的争议,本质是历史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博弈产物。从先秦"嬴姓赵氏"到后世"嬴政"称谓的定型,这个称谓的演变轨迹,既见证了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瓦解重构,也折射出不同时代对这位"千古一帝"的身份想象。在历史真相与文化阐释的张力中,秦始皇的姓名之谜终将成为解读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切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仍待后人不断破译。